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周秦之變:從「子為父隱」到「大義滅親」

 



秦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它取代了存在時間長達近800年的周朝。這就是「周秦之變」。在周秦之變以前,中國社會秩序的最高原則是血緣原則:家大於國。周代的社會是一個血緣社會,周王把自己的親人分封到各地,他的親人又在自己的小國之內,再進行層層分封。這樣分封的結果是,周代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大家族當中,效忠於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國家重要。

儒家認為,血緣是至高無上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而且給父親報仇,是絕對正確的,別管對方是國君還是什麼,因為「父高於君」。提倡「父高於君」,正是為了阻止國家權力向家族內部延伸。所謂「忠孝不能兩全」是後世的觀念,先秦人是沒有這個矛盾的。

小共同體:小國寡民

周秦之變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從小共同體變成大共同體。什麼叫小共同體?就是老子說的「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帝王世紀》說,夏商之際,天下1800方國,那麼按當時的總人口來看,每個方國平均人口不過1300人。

 為什麼老死不相往來呢?因為各國在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不用往來。縱向呢?當時社會上當然有等級結構,最上面是周天子,然後是諸侯,然後是卿,然後是士。雖然整齊有序,但是這種結構不像後來的官僚結構那樣能「一竿子插到底」。為什麼呢?因為和中世紀歐洲一樣,「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附庸的附庸也不是我的附庸」。每個人只對他的直接上級負責,不對上級的上級負責。

齊國有一個權臣叫崔杼,他派手下去刺殺他的國君齊莊公。如果故事發生在秦代以後,崔杼這個手下的行為肯定是大逆不道的,因為任何人都是國君的臣子,但是春秋時代的人們並不這樣想。齊莊公看到崔杼的部下,說求求你,不要殺掉我啊。崔杼的部下說,對不起,我不是你的臣子,我是崔杼的臣子,我只聽崔杼的話,「不知二命」。你要有命令,請和崔杼說,和我說不著;我只忠於崔杼,所以必須殺掉你。


小共同體更在乎民眾

在這些小共同體中,各地諸侯大夫的權力是世襲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國君賜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們剝奪。統治者的經濟來源是自己領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級給的工資。他們很在乎是否獲得本地民眾的支持,制定措施要考慮民眾的感受,剝削和壓迫必須有一定限度。


因此,在這種社會結構中,自上而下的社會控制力也是很差的。上一級的命令只能到達自己的下一級,而無法穿透一層層的層級結構直接到達社會最底層。與此同時,小共同體社會的信息傳遞效率是很差的,周天子會瞭解諸侯國的一些大體情況,但很難掌握具體情況,至於諸侯國下面各個卿大夫領地的情況,他更是完全不瞭解。他想知道全天下一共有多少人口,直接從老百姓那裡收稅,是很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換句話說,這樣的社會,汲取能力很有限。因此,這種小共同體的結構顯然不利於國家集權,也不利於國家汲取社會資源,統一指揮來辦大事。

所以周制的社會結構就像是大船中有一個又一個的隔水艙,雖然同處一條大船,但這些隔水艙彼此是相對獨立的。周秦之變的內容,就是國家權力打破層層限制,把小隔水艙全部打通,把一個個小共同體連接成了一個大共同體。

大共同體:封地成了郡縣

首先,各國諸侯國不存在了,貴族階層被整體消滅了,六國貴族活下來的都被遷到了首都,不再有封地了。原來的封地全部變成郡縣,由皇帝派地方官管理。

地方官治理的邏輯和世襲貴族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權力和地位完全來自皇帝,所以他們唯皇帝之命是聽,不在乎被他們統治的老百姓對他們怎麼看,因為他們是「流官」,干幾年就走。皇帝的命令因此很容易直接貫徹到社會最底層,想要收多少稅,馬上就能收上來想要調動多少人修長城,馬上就能調動起來,不必管百姓的死活。所以,秦朝和漢朝出現了許多「酷吏」。

【點評:中國現在的官員也是這樣,權力地位來自上級,他們更看重能否完成上級之命,能否做得更好而得到賞識而升官,而不在乎被他們統治的老百姓怎麼看。所以但凡中央出一個政策,中央要求做到一,省裏會做到二,市裏做到二,縣裏做到三,甚至四,層層加碼。下面做事的人都是酷吏。】

接下來,秦始皇又對民間的家族制度動手:貴族雖然沒有了,但是血緣家族仍然是有效的民間組織形式,人們如果忠於家族,就會妨礙他忠於國家。所以秦代和漢代都鼓勵老百姓分家,甚至強迫老百姓分家。規定「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不分異者倍其賦」,「父子兄弟同室共息者為禁」,就是說姓一個姓的不能住在一個地方,家裡有兩個成年男人就必須分成兩家,父子或者兄弟倆不能住在同一個房間。這樣做的目的當然就是強制解散大家庭,把一夫一婦的個體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細胞。這樣民眾就原子化了,變成由最高統治者直接控制的「編戶齊民」。

在周秦之變後,小共同體社會變成了大共同體社會,導致中國人的生存邏輯發生改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社會價值就從「父高於君」,變成了「君高於父」,人們要忠於國家,而不是忠於自己的家族。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心裡不能有其他,只能有君主的新準則,就是所謂的「官無私論,士無私議,民無私說,皆虛其匈以聽於上」。舉國上下,皆以君主之是非為是非,以君主的利益為利益。

所以在秦代之後,中國人開始推崇另一種價值,叫「捨小家顧大家」,叫「大義滅親」,叫「忠孝不能兩全」。不管皇帝怎麼對待自己的臣民,臣民都不能反抗。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法家:把民眾當成君主的工具

 



 法家是作為周代禮樂文化的反叛者出現的。禮樂文化追求的是典雅、寬容、仁愛、穩定,這種文化性格適合和平年代,在生死存亡的戰爭年代就顯得刻板、遲鈍和顢頇。相比之下,法家文化直接、痛快、高效。法家推崇制度理性,要用制度而不是道德來解決問題,這個思路應該說比儒家更為高明。

 

精於算計  高效殘忍

然而法家文化是有嚴重缺陷的,它精於算計而不擇手段,雖然高效但是殘忍。主導楚國變法的名將吳起在政治上的崛起,就是通過著名的「殺妻求將」來達成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

 

法家學派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它的思考完全圍繞著「君主利益」這個圓心,而不顧及其他階層的利益。因此法家變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民眾當成君主的工具,通過嚴刑峻法,把百姓都變成亦兵亦農的斯巴達式戰士,把國家改造成一架高效的戰爭機器。

 法家和儒家的思維方式在很多方面是針鋒相對、完全相反的〔見表〕

法家與儒家針鋒相對

 

儒家

法家

國家主體

民眾是國家主體,民為邦本

君主是國家主體

民心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韓非子:「為政而期適民,皆亂之端。」

財產

孟子:「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商鞅:「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民資重於身,而偏托勢於外。挾重資,歸偏家,堯舜之所難也。」

禮義

「倉廩實而知禮節」

「治國能令貧者富,富者貧,則國多力,多力者王。」

知識分子

選賢與能

「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故舉士而求賢智,為政而求適民,皆亂之端,未可與為治也。」

 

 

《商君書·去強》提出要「以奸民治」:「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

用有良心的人去治理奸惡之徒,這個國家必亂。用奸惡之人去壓制那些有良心的人,國家才能強。


用黑惡勢力統治民眾

換句話說,就是要用黑惡勢力來統治民眾,讓民眾屈從於流氓統治,接受任何不合理的現狀,這樣民眾才能越來越懦弱,越來越屈從強權。

 

韓非子認為,人性本惡,百姓自私自利而且愚蠢,所以最高統治者不能相信任何人,只相信三樣東西:法、術、勢。「以法刑人,以勢壓人,以術馭人。」

 

所謂「法」,就是指嚴刑峻法,嚴酷地對待百姓,運用好賞罰這個利益槓桿:不聽話的,狠狠打擊;賣命的,就給高官厚祿。所謂「術」,就是權術。韓非子說:「君以計蓄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皇帝出於算計,任用大臣。大臣們也是出於算計,才給皇帝服務。所以皇帝和大臣的關係,就是相互算計的關係。君臣之間,「一日百戰」,一天需要玩100次心眼,因此皇帝一定要精於權術。所謂勢,就是嚴刑峻法造成的一種威勢,一種恐怖氣氛。這樣就可調動起所有社會資源,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中國文明的基本性格:血緣家族和祖先崇拜

 


在距今7000年的西安姜寨新石器遺址,所有房門都開向廣場—家族集會和祭祀的地方。在公共墓地裏,沒有夫妻合葬墓,每個人都是單獨地按輩份的高低和血緣關係的遠近以及死亡的先後順序埋在墓地裏。

有人說,中國人的宗教是儒教,而儒教的核心是孝道,是「慎終追遠」「無後為大」。語言學家研究統計,世界上主要的民族的語言中,關於親屬的稱謂有25個詞左右,但漢語中有多少個呢?350個。與父親同輩的男性,英語只用一個uncle就打發了,而漢語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5種稱謂。英語中cousin這個詞,在漢語中要用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這8個詞才能表達。這正說明血緣關係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直到明清,太廟仍然建在離皇宮最近的位置上。在中國南方,一個村子中心最精美的建築基本都是宗祠。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認為人死後會上天堂或者下地獄,佛教認為人死後會進入六道輪迴,但是中國古人認為人死後會去陰間,並且永遠生活在那裏。每年節日,中國人都要去上墳,給祖先寄去紙錢。絕後有什麼可怕之處呢?那就是在陰間沒有人給上墳燒紙,會沒有錢用。

祖先崇拜是由鬼魂信仰發展而來

祖先崇拜是由鬼魂信仰發展而來的。鬼魂信仰的內容大致有三:一是相信人死以後靈魂不滅;二是認為靈魂有超人的能力,足令生者畏之,但也能依賴之;三是也有一個類似人間社會的鬼魂世界。

【評價:祖先崇拜除了祈福,也有禳災的作用。甲骨文中大量的避禍、乞福、祈雨、求年等卜辭,都是殷人將生活中遇到的方方面面問題均求助於祖先神,希望得到祖先神的佑助,亦或間接地通過祖神向上天表達願望,以求得到保護。今天,隨着宗法制度的結束。祖先崇拜中親情懷念、情感寄託的色彩逐漸濃厚。】

 新石器時代後期,部落規模愈來愈大,從原來的幾十人變成了幾千人,這樣,祖先崇拜就顯得愈來愈重要,因為它能形成凝聚力,讓部落裏的人團結在一起。

 這些原始國家都是以供奉祖先的宗廟為中心建立起來的,而且它們的政治結構也都是血緣結構。誰是輩份最高的家長,誰就是首領,原始國家內部的關係完全是由血緣的遠近親疏決定,與家長血緣關係近的人,就處於社會的上層,距離遠的人,就處於社會下層。

 夏商周三代的城市遺址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宗廟都位於國都的絕對中心。而且興建都城時,第一位要考慮的是宗廟。或者換句話說:建都,首先是為了祭祀祖先。《禮記.曲禮》說:「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

中國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這些其實都是起源於家族內部的稱呼:「公」是指長輩,自然地位最高,「伯」是兄長,次之,「子」「男」是晚輩,所以屬於低級爵位。

 中國上古時期的玉文化非常發達,玉器用來祭祀。在中國商周時代,人們費心費力地製造出大量精美的青銅器,主要是用來祭祀祖先。

農業文明 vs 商業文明

中國文明從根上就是農業文明、定居文明。定居文明中,人們的生活方式不過是對上一代的重複,老年人的經驗和智慧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發洪水,什麼時候播種。所以我們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在農業社會,老年人是永遠的權威,一切社會資源都掌握在老年人手裏,老年人對家族的支配是終身制的,年齡越大,輩份越高,發言權就越大。所以中國社會是一個「尚老社會」,與「老」有關的一切詞都是好的:「老實」「老練」「少年老成」「老闆」「老總」……都有成熟、穩重、德高望重的意思。

而商業文明則不同,以希臘為例。希臘人到海上去做生意,把自己生產的橄欖油、葡萄酒和羊毛賣到別的國家,把別的國家的糧食運回來。海上貿易和定居農業這兩種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大海顯然是年輕人的天下。因為大海充滿危險,一次遠航要用時數月,與風濤搏鬥,這是老年人做不到的。在希臘傳說中,我們讀到更多的是對青春、活力的讚美。希臘雕塑歌頌的多是青春、健美的人體,因為希臘人崇尚展示青春和力量的體育運動。這種航海的商業活動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打散了血緣紐帶。大規模的航海活動,不可能是一個家族的男女老幼上一條船,只能是各家的年輕人上一條船,在這條船上,人與人之間是平等關係,而不是長幼尊卑的關係。所以一般來講,在古代希臘,兒子成年後,父親就會承認他的平等地位。

【評價:在商業社會中,人們的社會地位由財產和能力決定,而不是血緣決定。】

為何西方今日沒有祖先崇拜

其他發達文明在氏族制度解體時,通常打破了祖先崇拜觀念,轉求於與人類建立了契約的上帝,或者其他宗教。中國雖然也屬於擁有發達文明的國家,卻沒有突破血緣社會的瓶頸,而是停留在祖先崇拜階段。 

這是因為其他發達文明在氏族制度解體時,通常打破了祖先崇拜觀念,轉求於與人類建立了契約的上帝,或者其他宗教。中國雖然也屬於擁有發達文明的國家,卻沒有突破血緣社會的瓶頸,而是停留在祖先崇拜階段。

 【評價:中國距離基督教的發源地之間有一片廣袤的沙漠,沙漠裏人跡罕至,這給基督教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古代中國為何擺脫不了治亂循環:官逼民反

 



古代中國為何擺脫不了治亂循環:官逼民反

張宏傑在書中寫道:「中國一個王朝建立一二百年後,就會『官逼民反』,出現農民起義,不久被另一個新興王朝取代,如此循環不已。」張宏傑給出的解釋是:「最基本的原因是郡縣制下,政府的汲取能力空前提高,而這種汲取能力缺乏有效的制約,通常很快就會超過社會的承受能力,導致社會的崩潰。」

中國傳統史書將此歸為皇帝「失德」,從而失去了統治合法性,正如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說:「歷代創業之主,多半來自民間,習知民間疾苦,社會情偽。他自己天資又極高,明白如何自處如何處人之道,自然不生問題。及至傳了幾代下來,天資浸已平庸,又生於深宮,長於婦人女子之手,於外邊問題一切隔膜。甚至如晉惠帝問告歉歲者說『胡不食肉糜』之類,這時雖有諫官講官亦無所用。」但這解釋不了為什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沒有中國這種規律性現象,比如日本天皇萬世一系,英國「威廉征服」以後直到今天,血統上也是一直延續的。事實上,世界上只有中國和受中國文化影響極深的越南和朝鮮,出現過周期性的「農民起義」導致改朝換代的現象。在中國範圍之內,也只有漢文化地區才有此類現象,西藏地區和大部分土司統治地區,都沒有周期性的所謂「農民起義」或者「農奴起義」現象。

第二種解釋是氣候原因。說中國歷代王朝衰亡,往往是因為遇到了像「小冰河期」之類的氣候災變。有的時候,中原赤地千里,或者洪水遍地,民眾沒有飯吃,只好起來造反。另一些時候,草原雪災嚴重,牲畜大量死亡,遊牧民族策馬南下,搶得順手,就推翻了中原王朝。

但是這個解釋實際上也是講不通的。秦暉先生說,氣候變化應該是全球性的,然而西方歷史上的盛衰與中國傳統時代的治亂卻明顯並不同步。中國兩漢之際大亂時,西方卻正值繁榮的「羅馬和平」。西方於六七世紀之交發生第一次鼠疫大災難時,中國正值「貞觀之治」。全球性的小冰河期怎麼解釋這些相反的事實?中國歷史上一二百年就有一次大亂,難道唯獨中國歷史上每隔一兩百年就出現一次小冰河期嗎?

還有一種解釋則是周期性的「土地兼併」惹的禍。我記得我以前在學校讀歷史時,老師就是持此觀點。每個王朝建立之初,因為農民戰爭消滅了大量地主和人口,所以有大量無主土地分配。但是每到王朝中後期,因為貧富分化,人口增長,但土地沒有增長,又會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大部分土地都被少數地主佔去了,所以貧民只能給地主做佃戶。而這些地主又把農民壓迫得走投無路,農民們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等到農民戰爭結束後,土地又一次相對平均,這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治亂周期循環。但是近些年歷史研究比較充分地證明,傳統時代的中國並不存在嚴重的土地分配不均問題。比如,自從隋唐以後,關中幾乎就成了一個自耕農的世界,土地極為分散,地主非常少,大部分土地掌握在自耕農手中,不論是王朝初期,還是王朝後期,基本都是這樣。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中國近代通史》指出,在整個清代存在「土地兼併」與「土地分散」兩個同時發生的過程,一方面當然有人因為致富多買土地,由農民上升為地主。但同時,富人也不斷分家,由大地主變成小地主再到自耕農,也就是所謂的「富不過三代」。所以清代初期、中期和後期,土地集中的程度是差不多的,「地主階級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趨勢並不存在。

不看土地集中現象,僅看農民起義現象本身,就會發現「地主和失地農民的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邏輯其實也不能成立。比如明代後期,北方基本上是以自耕民為主,南方則是佃戶居多,南方的大地主基本把土地租給佃戶去種。那麼按理在明末,應該是南方階級矛盾更激烈,農民起義更多,然而事實是明末的農民起義基本集中在北方,南方極少。

在歷史記載中也找不到佃戶以起義的方式反抗地主的證據,隨處可見的倒是農民起義反抗政府的材料。所以,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農民起義,反映出的是農民與政府的矛盾,而不是農民與地主的矛盾,張宏傑的觀點是對的。歷代農民起義,都是農民起來造官僚體系的反,造國家機器的反,而不是造地主階級的反。《中國近代通史》也認為,真正導致清朝衰亡的,不是所謂的土地兼併,「真正侵蝕王朝肌體、造成王朝衰敗的,其實正是凌駕於社會之上、充當社會調節力量的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級官府」。

所以中國史書中並沒有「主逼佃反」這個詞,而只有「官逼民反」。陳勝、吳廣為什麼起義呢?因為他們因大雨被困大澤鄉,不能按時完成官派勞役,按秦律當斬,不造反就只有死,「等死,死國可乎?」。李自成時代的口號是「迎闖王,不納糧」,這個不納糧的「糧」,並不是給地主交租子,而是指給政府交的稅賦,即所謂「皇糧國稅」,明末的三餉(遼餉、剿餉、練餉)超過明朝正當稅收的一倍以上,一般農民常常是傾家蕩產,也交不完這些「皇糧國稅」,淪為流民、飢民,為了不被餓死(甚至不被別的飢民吃了),就只好造反。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中國歷史上的兩次重大突變

 

張宏傑著作《簡讀中國史》

張宏傑,1972年生,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后,現供職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特聘簽約作家。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乾隆:政治、愛情與性格》等

 我曾讀過他寫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事隔多年,內容已經忘了,但當時是連着讀了一周看完的,可見他的文筆很吸引我。我有一個習慣,一旦覺得書寫得悶,就會暫時不看,換另一本。能吸引我不換書的歷史書屈指可數。正如張宏傑在本書的序言中指出:「現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重史實而輕史識,只注意羅列知識點,並沒有把這些知識點背後的邏輯線打通,也就是說,沒有下功夫梳理歷史背後的規律。」我也有了閱讀此書的目標:聚焦歷史規律與路徑,拆解歷史大問題。

 規律一,中國歷史上有兩次重大突變:周秦之變和全球化之變。在周代封建制下,中國是由一個個「小國寡民」組成,和後來歐洲中世紀的貴族時代相似,屬於半自治狀態。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中央派官員管理地方,中國進入帝制時代,中央集權不斷完善,直至國家可直接控制每一個人。無論徵稅還是發兵,都由國君說了算。第二個變化,是捲入全球化。這個變化起自鴉片戰爭,即李鴻章所謂的「三千餘年一大變局」,內地歷史教科書把它叫做「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不得不面對全球經濟新秩序。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接山泉為魚缸換水

 每周末去家附近的山腳接四桶山泉水,共21升,為魚缸換水。如用自來水,要晾48小時,否則魚容易死。山泉水是弱鹹性,適合養紅米奇,黑摩利,孔雀。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Quiet Quitting: Refusing Hustle Culture and the Grind




It was only in the recent past when the hustle ethos promised us advancement: hustle harder and you'll have more money, hustle so you can get a bigger promotion, hustle if you want to be on top — it was a bottomless void that demanded to be filled. Number of hours worked was a badge of honor and working oneself to death deemed vogue, if not noble. This notion seems to enable exactly the kind of system that glorifies overwork where productivity equals human value and success, and success equals ascent in a profit-driven structure where humans are dispensable. It does not make humanistic sense.

只是在最近,忙碌的精神向我們承諾了進步:更加努力,你會得到更多的錢,為了獲得更大的晉升而努力,如果你想成為頂級,就努力——這是一個無底的空虛,需要被填滿。工作時間是榮譽的象徵,工作到死被認為是一種時尚,即使不是高尚的。

Quiet quitting, which made the rounds on the internet in the past couple of weeks, does not pertain to the actual act of quitting one's job but the refusal of the “work is life” attitude.

One definition of quiet quitting is doing the “bare minimum” for the job, whereas the “quitting” part refers to the idea of quitting going above and beyond. While this definition may seem scary, it really means having healthy boundaries at work. It means prioritizing work-life balance. 

近幾周在網上流傳的“悄悄辭職”,與辭職的實際行為無關,而是對“工作就是生活”態度的拒絕。

安靜辭職的一個定義是為工作做“最低限度”,而“辭職”部分是指超越自我的想法。雖然這個定義可能看起來很嚇人,但它實際上意味著在工作中擁有健康的界限。這意味著優先考慮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流沙河講詩經》(周南·桃夭)

 


全詩分為三章,藉著對桃樹的花、果、葉子的描繪,把祝福和讚美之意,表達得既含蓄又到位。

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2.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3.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1、第一章是說這個漂亮的新娘會使家庭興旺發達:你看這棵生命力正旺的桃樹,容光煥發,滿樹紅花好像耀眼的火焰,預示著這位美麗的新娘,會讓她的夫家很快興盛起來—多開幾家公司,多多發財。「夭夭」是「少壯貌」;灼灼者,火焰之耀眼也;「華」就是花,因為「花」字出現得較晚,之前都是用「華」來表示。「之子」是「這個女子」。之者,此也;「子」在古代男女都適用。「于歸」就是出嫁。古人認為女子早晚要嫁到她夫家去,那邊才是她的歸宿,所以女子出嫁就叫「于歸」。宜者,適合也;這個「室家」就是「家室」,把詞序反過來,是為了押韻。

 

 2、剛才說了女子的漂亮,但是光說漂亮是不夠的,因為古代對婚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希望,就是傳宗接代。女子不但要漂亮,還要多生男娃娃。所以第二章就說桃樹的果實了:「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讀音fen1者,大也;「實」指桃子的果實。民間說「桃三李四杏八年」,桃樹是果樹中掛果最快的。這是祝福新娘,明年就生個胖娃娃。

 

3、說了花,說了果,最後一章又說葉子,實際就是這個婚禮主持人演說的吉祥話:「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我讀了這兩章,很佩服古人觀察事物的細緻程度,因為這首詩的描寫順序,完全符合桃樹的生長規律。各位朋友未必都能注意到:桃樹開花的時候,基本上還沒有葉子;桃花謝了以後,才開始出葉子、掛果子;要等到把桃子摘完以後,桃樹才會長出濃密的葉子。蓁蓁者,茂盛也。「其葉蓁蓁」就預示著這個媳婦會讓這戶人家人丁興旺,將來兒孫滿堂。「宜其家人」是為了和「其葉蓁蓁」押韻,便於吟誦。

 

〈桃夭〉這首詩很有創造性,它是中國第一首用桃花比喻美女的詩。後來唐代崔護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就是從這裡來的。還有杜甫寫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也是借鑒了這首詩的「灼灼其華」。

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

《流沙河講詩經》(周南·關雎)

 


也許沒有詩,糧食還是會有的,鋼鐵也是會有的,肚皮還是會吃飽的,但就是沒有靈魂上的趣味。

  

詩是慢慢浸潤你,慢慢地改變你的靈魂,使你變得有趣味,變得高雅起來。詩歌的價值就在這裡。

  

周南·關雎

 「周南」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指「洛陽以南周公管轄的地區」。這個周公,不是協助武王伐紂的周公姬旦,而是他的後人,是「周召共和」時期兩個共同輔政的大臣之一(另一個是召公,這個「召」讀shao4

 所謂「周召共和」,就是周厲王胡作非為、搞得大家只能「道路以目」以後,國人忍無可忍,於公元前841年發動暴動,把他廢黜了,直到公元前828年才擁立周宣王,中間這一段時間就是由周公和召公共同主持朝政,史稱「周召共和」。因為周公和召公的封地都在鎬京和洛陽的南面,所以就叫「周南」和「召南」。

 《關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開篇。

 

全詩可分為五章,是一個漸次遞進的過程: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4.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5.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1、「關關」是一種水鳥的叫聲,它叫「雎鳩」,叫聲是「呱呱呱」的,也就是「關關關」的。雎鳩就是你我都很熟悉的「漁老鴰」,學名「魚鳧」,又叫「鸕茲」。有人說它就是「魚鷹」,但據我研究,最多只能說它是「魚鷹」之一種。因為另有一種捕魚為食的猛禽,也叫魚鷹,但它沒有這種叫聲。你們去看漁老鴰捕魚:如果一隻漁老鴰發現了魚,馬上就會「呱呱呱」地呼叫,其他的漁老鴰聽到了,就會撲過來圍獵。這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說的是河邊沙洲上,一群漁老鴰正在圍獵,一片此起彼伏的叫聲。洲者,河中小島也。出現在這片叫聲中的,是「窈窕淑女」,是君子之人求偶的好對象。「逑」是對像、目標,就是object,「好逑」就是佳偶。「窈窕」是個連綿詞,就是「以音求義」之詞,不能分開來講「窈」是什麼,「窕」是什麼。「窈窕」就是「遙迢」,遙迢者,遠也。 「窈窕淑女」是說和那美麗的女子距離很遠。這個距離,指的是感情距離:雖然那個淑女就在江邊,可以見到,但是彼此不認識,無緣靠近,就感覺隔得很遠了。這就像《西廂記》裡張生初見崔鶯鶯的那個唱詞:「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2、第二章四句,很值得分析:「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淑女們正在採摘一種叫「荇菜」(見圖)的水生植物。《詩經》裡對此有專門的解釋,說這種荇菜是「宗廟祭祀之用」。參差者,長短不齊也,就是長長短短的荇菜在水面漂浮。荇菜的根沒在水中,牽得很長,像籐蔓一樣。葉子是圓的,顏色紫紅,直徑一寸左右,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採摘時只需要微微彎腰。「左右流之」的這個「流」,是借來表現採摘動作的動詞,相當於「撈」或者「揪」,表現女子採摘的動作:左手撈一下,右手揪一把,腰肢扭來扭去,極盡女子的體態之美。顯然那個時候的風氣是很開放的:這些漂亮女子在水裡采荇菜,雖然不像今天穿三點式泳衣,但總不會穿得很複雜,不然怎麼方便呢?讀到這裡,這首詩的秘密就現出端倪了:它寫的是古代的一種民俗活動。每年的春末夏初,荇菜成熟的時候,各家各戶的年輕女子都到水裡去採,用來敬鬼神、祖先。她們在採摘的時候,褰裳及腰,亮出玉臂美腿,姿態又是那麼優美,就引得城裡的小伙子—也就是「君子」們,都去河邊看,看誰家的女子漂亮,哪個女子身材好。這就相當於一種含蓄的選美活動。

  3「寤寐」是個偏義複詞,本來「寤」是指醒來,「寐」是睡著了,聯用的偏義在「寐」,就是夢中都在思念,都在追求。這個「之」是代詞,指那位讓人心動的女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個「服」字,上古音近pe2,和現代的「急迫」的「迫」意思相通。迫者,接近也。「寤寐思服」就是說他在夢中都想和那個女子在一起。悠者,長也。失戀的人覺得夜晚太長,等啊等啊等不到完,就是「悠哉悠哉」。 「輾轉」的本義是車輪轉過去又轉過來,就像司機轉方向盤一樣; 「反側」是翻過來覆過去,兩個詞連在一起,就是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夢中似乎相親相近,實際上又不能見面。 

4、第二天,那個女子還在那裡采荇菜:「參差荇菜,左右采之。」我們的這位君子又去了河邊,這一次終於和那位女子有了交往,還約到了一個什麼地方,一個奏琴,一個敲瑟,這就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是以音樂做媒介,開始談戀愛了。這個「采」讀音,「友」讀音

5、最後一章,一對戀人終於結婚,結婚儀式上請了文工團班子,用鐘鼓這些樂器來慶賀,乒乒乓乓地熱鬧起來:「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芼」讀音mao,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拔」字,還是描畫那個女子采荇菜的動作,只是因為它現在要換一個韻,所以要換一個動詞。這裡的「樂」要讀nao—音樂讓自己愉悅,就是「樂(le4)」,如果是為他人演奏,就叫nao4,「熱鬧」的意思。

  綜觀全詩,它就是描寫一對青年男女,從初見、相思到相識、結合的過程。大概這就是孔夫子的理想:在一個社會裡面,青年男女應該通過自由戀愛來彼此認識,組建家庭。從這裡,你能看到上古時代自由戀愛的痕跡,不是什麼包辦婚姻,說明自由戀愛絕不是現在才出現的事物。

背誦《國殤》

中美關稅戰開打,我也開始背誦屈原的《國殤》,《國殤》一開頭就描繪了大戰的激烈,慘酷,氣氛肅殺,楚軍將士視死如歸,令人敬佩。請DeepSeek寫了一首《滿江紅》。文尾所附是一首蘇聯軍樂《不朽的軍團》。 《滿江紅·讀國殤有作》 (DeepSeek作品) 刃卷雲崩,驚回首、旌旗半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