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太平时期,中国人口可以快速增长,轻松翻倍;但战乱时期,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减半。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关于古代中国人口的数据,我们以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编的《中国人口史》为最重要依据。《中国人口史》是一个集体项目,该书综合了各种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有六大卷,各卷作者都是各断代人口史的顶级专家,比较有权威性。
秦始皇灭六国时,全国人口接近4000万,秦汉之际,只有1500-1800万,损失过半;
西汉末年,人口突破6000万,成为中国人口的第一个高峯,然而王莽之乱和东汉初的战争让人口又降到3000多万,损失过半;
东汉后期人口再次突破6000万,三国时期降至2300万,损失60%人口;魏晋南北朝,人口多次出现起落,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期间,人口最低点只有500多万,只及原来的1/4,损失了3/4;
隋大业五年(609年),人口恢复到6000万。隋唐易代战争让人口再次损失超过一半,唐初中国人口只有2500万,损失60%人口;
唐代在安史之乱前的755年,人口增长到8000万左右,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二个高峯。安史之乱使全国的户口数从891万户锐减到大历中期(770年左右)的130万户,人口降到不足5000万,损失1/3人口;晚唐的人口峯值为6000万,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只有3000万,损失一半人口;
南宋和金的经济恢复使13世纪初全国人口(也就是宋、金、西夏、大理等)加到一起超过了1.4亿,成为中国人口史上第三个高峰。但是宋元易代,使得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只有1000万。1290年,全国人口7500万,相比高峯期损失将近一半;元朝后期,人口9000万,元末明初只有6000万,损失1/3人口;
明初人口不到6000万,17世纪突破2亿,这是中国人口的第四个高峯。明清易代损失40%,清初时为1.2亿,康熙时恢复至2亿,乾隆时3亿,道光三十年(1850年)时创造了4.3亿的新高峰,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五个高峯,之后经历了太平天国后又损失了1亿。
动辄人口减半,减少几千万啊!而且就是那么十几年的工夫。
王莽和隋炀帝都只执政14年,人口就减少了超过3000万;安史之乱持续8年,唐朝人口就减少了3000万;元明易代,减少3000万;明清易代,减少8000万;太平天国13年,人口减少7000万……
如果大家不能直观感受到这些数据的惨烈,我举现代战争的例子。一战共死亡1500万,8年抗战中国死亡2050万,这是百度百科的数据。
然而,在冷兵器的中国古代,在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其人口死亡人数就已经超过这个程度!
本文摘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岳麓书社,2019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