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國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太平时期,中国人口可以快速增长,轻松翻倍;但战乱时期,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减半。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关于古代中国人口的数据,我们以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编《中国人口史》为最重要依据。《中国人口史》是一个集体项目,该书综合了各种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有六大卷,各卷作者都是各断代人口史的顶级专家,比较有权威性

 

秦始皇灭六国时,全国人口接近4000万,秦汉之际,只有1500-1800万,损失过半

 

西汉末年,人口突破6000万,成为中国人口的第一个高峯然而王莽之乱和东汉初的战争让人口又降到3000多万损失过半

 

东汉后期人口再次突破6000万,三国时期降至2300万,损失60%人口魏晋南北朝,人口多次出现起落,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期间,人口最低点只有500多万,只及原来的1/4损失了3/4

 

隋大业五年(609年),人口恢复到6000万。隋唐易代战争让人口再次损失超过一半,唐初中国人口只有2500万,损失60%人口

 

唐代在安史之乱前的755年,人口增长到8000万左右,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二个高峯。安史之乱使全国的户口数从891万户锐减到大历中期(770年左右)的130万户,人口降到不足5000万,损失1/3人口;晚唐的人口峯值为6000万,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只有3000万,损失一半人口

 

南宋和金的经济恢复使13世纪初全国人口(也就是宋、金、西夏、大理等)加到一起超过了1.4亿,成为中国人口史上第三个高峰。但是宋元易代,使得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只有1000万。1290年,全国人口7500万,相比高峯期损失将近一半元朝后期,人口9000万,元末明初只有6000万,损失1/3人口

 

明初人口不到6000万,17世纪突破2亿这是中国人口的第四个高峯。明清易代损失40%,清初时为1.2亿,康熙时恢复至2亿,乾隆时3亿,道光三十年(1850年)时创造了4.3亿的新高峰,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五个高峯之后经历了太平天国后又损失了1亿。

 

动辄人口减半,减少几千万啊!而且就是那么十几年的工夫。

王莽和隋炀帝都只执政14年,人口就减少了超过3000万;安史之乱持续8年,唐朝人口就减少了3000万;元明易代,减少3000万;明清易代,减少8000万;太平天国13年,人口减少7000……

如果大家不能直观感受到这些数据的惨烈,我举现代战争的例子。一战共死亡15008年抗战中国死亡2050,这是百度百科的数据

 

然而,在冷兵器的中国古代,在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其人口死亡人数就已经超过这个程度

 

本文摘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岳麓书社,20198月版。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古代中國為何擺脫不了治亂循環:官逼民反

 



古代中國為何擺脫不了治亂循環:官逼民反

張宏傑在書中寫道:「中國一個王朝建立一二百年後,就會『官逼民反』,出現農民起義,不久被另一個新興王朝取代,如此循環不已。」張宏傑給出的解釋是:「最基本的原因是郡縣制下,政府的汲取能力空前提高,而這種汲取能力缺乏有效的制約,通常很快就會超過社會的承受能力,導致社會的崩潰。」

中國傳統史書將此歸為皇帝「失德」,從而失去了統治合法性,正如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說:「歷代創業之主,多半來自民間,習知民間疾苦,社會情偽。他自己天資又極高,明白如何自處如何處人之道,自然不生問題。及至傳了幾代下來,天資浸已平庸,又生於深宮,長於婦人女子之手,於外邊問題一切隔膜。甚至如晉惠帝問告歉歲者說『胡不食肉糜』之類,這時雖有諫官講官亦無所用。」但這解釋不了為什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沒有中國這種規律性現象,比如日本天皇萬世一系,英國「威廉征服」以後直到今天,血統上也是一直延續的。事實上,世界上只有中國和受中國文化影響極深的越南和朝鮮,出現過周期性的「農民起義」導致改朝換代的現象。在中國範圍之內,也只有漢文化地區才有此類現象,西藏地區和大部分土司統治地區,都沒有周期性的所謂「農民起義」或者「農奴起義」現象。

第二種解釋是氣候原因。說中國歷代王朝衰亡,往往是因為遇到了像「小冰河期」之類的氣候災變。有的時候,中原赤地千里,或者洪水遍地,民眾沒有飯吃,只好起來造反。另一些時候,草原雪災嚴重,牲畜大量死亡,遊牧民族策馬南下,搶得順手,就推翻了中原王朝。

但是這個解釋實際上也是講不通的。秦暉先生說,氣候變化應該是全球性的,然而西方歷史上的盛衰與中國傳統時代的治亂卻明顯並不同步。中國兩漢之際大亂時,西方卻正值繁榮的「羅馬和平」。西方於六七世紀之交發生第一次鼠疫大災難時,中國正值「貞觀之治」。全球性的小冰河期怎麼解釋這些相反的事實?中國歷史上一二百年就有一次大亂,難道唯獨中國歷史上每隔一兩百年就出現一次小冰河期嗎?

還有一種解釋則是周期性的「土地兼併」惹的禍。我記得我以前在學校讀歷史時,老師就是持此觀點。每個王朝建立之初,因為農民戰爭消滅了大量地主和人口,所以有大量無主土地分配。但是每到王朝中後期,因為貧富分化,人口增長,但土地沒有增長,又會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大部分土地都被少數地主佔去了,所以貧民只能給地主做佃戶。而這些地主又把農民壓迫得走投無路,農民們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等到農民戰爭結束後,土地又一次相對平均,這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治亂周期循環。但是近些年歷史研究比較充分地證明,傳統時代的中國並不存在嚴重的土地分配不均問題。比如,自從隋唐以後,關中幾乎就成了一個自耕農的世界,土地極為分散,地主非常少,大部分土地掌握在自耕農手中,不論是王朝初期,還是王朝後期,基本都是這樣。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中國近代通史》指出,在整個清代存在「土地兼併」與「土地分散」兩個同時發生的過程,一方面當然有人因為致富多買土地,由農民上升為地主。但同時,富人也不斷分家,由大地主變成小地主再到自耕農,也就是所謂的「富不過三代」。所以清代初期、中期和後期,土地集中的程度是差不多的,「地主階級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趨勢並不存在。

不看土地集中現象,僅看農民起義現象本身,就會發現「地主和失地農民的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邏輯其實也不能成立。比如明代後期,北方基本上是以自耕民為主,南方則是佃戶居多,南方的大地主基本把土地租給佃戶去種。那麼按理在明末,應該是南方階級矛盾更激烈,農民起義更多,然而事實是明末的農民起義基本集中在北方,南方極少。

在歷史記載中也找不到佃戶以起義的方式反抗地主的證據,隨處可見的倒是農民起義反抗政府的材料。所以,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農民起義,反映出的是農民與政府的矛盾,而不是農民與地主的矛盾,張宏傑的觀點是對的。歷代農民起義,都是農民起來造官僚體系的反,造國家機器的反,而不是造地主階級的反。《中國近代通史》也認為,真正導致清朝衰亡的,不是所謂的土地兼併,「真正侵蝕王朝肌體、造成王朝衰敗的,其實正是凌駕於社會之上、充當社會調節力量的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級官府」。

所以中國史書中並沒有「主逼佃反」這個詞,而只有「官逼民反」。陳勝、吳廣為什麼起義呢?因為他們因大雨被困大澤鄉,不能按時完成官派勞役,按秦律當斬,不造反就只有死,「等死,死國可乎?」。李自成時代的口號是「迎闖王,不納糧」,這個不納糧的「糧」,並不是給地主交租子,而是指給政府交的稅賦,即所謂「皇糧國稅」,明末的三餉(遼餉、剿餉、練餉)超過明朝正當稅收的一倍以上,一般農民常常是傾家蕩產,也交不完這些「皇糧國稅」,淪為流民、飢民,為了不被餓死(甚至不被別的飢民吃了),就只好造反。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中國歷史上的兩次重大突變

 

張宏傑著作《簡讀中國史》

張宏傑,1972年生,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后,現供職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特聘簽約作家。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乾隆:政治、愛情與性格》等

 我曾讀過他寫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事隔多年,內容已經忘了,但當時是連着讀了一周看完的,可見他的文筆很吸引我。我有一個習慣,一旦覺得書寫得悶,就會暫時不看,換另一本。能吸引我不換書的歷史書屈指可數。正如張宏傑在本書的序言中指出:「現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重史實而輕史識,只注意羅列知識點,並沒有把這些知識點背後的邏輯線打通,也就是說,沒有下功夫梳理歷史背後的規律。」我也有了閱讀此書的目標:聚焦歷史規律與路徑,拆解歷史大問題。

 規律一,中國歷史上有兩次重大突變:周秦之變和全球化之變。在周代封建制下,中國是由一個個「小國寡民」組成,和後來歐洲中世紀的貴族時代相似,屬於半自治狀態。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中央派官員管理地方,中國進入帝制時代,中央集權不斷完善,直至國家可直接控制每一個人。無論徵稅還是發兵,都由國君說了算。第二個變化,是捲入全球化。這個變化起自鴉片戰爭,即李鴻章所謂的「三千餘年一大變局」,內地歷史教科書把它叫做「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不得不面對全球經濟新秩序。


背誦《國殤》

中美關稅戰開打,我也開始背誦屈原的《國殤》,《國殤》一開頭就描繪了大戰的激烈,慘酷,氣氛肅殺,楚軍將士視死如歸,令人敬佩。請DeepSeek寫了一首《滿江紅》。文尾所附是一首蘇聯軍樂《不朽的軍團》。 《滿江紅·讀國殤有作》 (DeepSeek作品) 刃卷雲崩,驚回首、旌旗半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