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離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離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離騷》分段

 

《離騷》這一篇自敘性的政治抒情詩,共有373句,2477字。這樣一篇波瀾壯闊、迭宕起伏的長詩,是怎樣組織起來的?其思想感情如可發展變化?這首長詩如交響樂,圍繞主題,各樂章都有多重的變化。我們要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就得從樂章——段落的劃分着手。古今注家都曾為《離騷》分段,據姜亮夫統計有95種之多。今參以諸家之說,將《離騷》分為兩大部分,十二小段,作一些說明,以明全文之結構。

 第一部分,從「帝高陽之苗裔兮」至「夫何獨而不多聽!」所敘多為現實中的事情,多是對於已發生的事情的追述。

第二部分,從「依前聖以節中兮」,至「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所敘作於幻想,多為對未來的追求,詢問。

 所分十二小段如下:

第一段「帝高陽之曲裔兮」至「傷靈修之數化」。詩人自敘其出身、生日、名、字的含義,說明自己具有美好品質和遠大抱負。但楚國群小苟且偷安,將楚國引上了危途。然而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言,背弃初衷,不再信任屈原。這一段揭示了矛盾,點明了主題。

第二段「余既滋蘭之九畹兮」至「願依彭咸之遺則」。詩人敘述自己曾辛辛苦苦地培養人才,然而「哀眾芳之蕪穢」,這些人才大都蛻化變質了,蓋因楚國政治黑暗,世風混浊,眾人競進、貪婪、妒忌、陷害他人,而詩人自己則追求高潔、追求修名,願以古代賢人為榜樣。

 第三段「長太息以掩涕兮」至「固前聖之所厚」。詩人「哀民生之艱」,直言敢諫,以至遭讒被疏。然而他決不同流合污,他守志不淪,以九死無悔的精神,堅持自己的志向與操守。

第四段「悔相道之不察兮」至「豈余心之可惩?」詩人鬥爭失敗,故思退避自疏。然而他仍堅持其光明磊落的品質,並表示「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惩」,即使經過再大的打擊,清白之志至死不變。

第五段「女嬃之嬋媛兮」至「夫何煢獨而不予聽!」詩人敘述其姊女嬃責之以太過忠直,孤立於俗世,將招來殺身之禍。

第六段「依前聖以節中兮」至「沾余襟之浪浪」。詩人深感孤獨,於是在幻想中,渡過了湘水,向葬在九嶷山的大舜傾吐衷情。在陳詞中,他列舉古史傳說中三代興亡治亂的故事,得出結論:「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因而更堅信自己主張的正確。

第七段「跪敷衽以陳辭兮」至「好蔽美而嫉妒」。詩人陳詞之後,開始了天上的漫遊。乘龍駕鳳,先至昆侖山上的神山縣圃,然後來到天帝門前。然而天帝的守門人不肯開門,於是詩人感到天上人間都是一片昏暗。

第八段「朝吾將濟於白水兮」至「余焉能忍與此終古」。詩人來到閬風神山,忽然回顧楚國,「哀高丘之無女」,於是遊春宮,折瓊枝,以求下界的美女。先求宓妃,再求「有娀之佚女」又求「有虞之二姚」。三次求女,均歸失敗。詩人重又發出「世混濁而嫉賢」的感嘆。

第九段「索藑茅以筳篿兮」至「謂申椒其不芳」。詩人請靈氛卜卦,靈氛勸其離國遠去,必有遇合。反觀楚國現實,是非顛倒,善惡不分,也確實沒有出路。

第十段「欲從靈氛之吉占兮」至「芬至今猶未沫」。詩人猶豫不決,再問巫,巫咸列舉歷史上君臣遇合的故事,勸其乘時出發,勿再延誤。詩人亦深感危機四伏,不可以淹留,時俗變易,芳草成為蕭艾,惟獨自己還保持着芬方高潔。

第十一段「和調度以自娛兮」至「蜷局顧而不行」。詩人決心「遠逝以自疏」,自娛自慰,「聊浮游而求女」。由昆侖而至西極,精神得到解放,升到了光明的天上,觀賞最美最好的《九歌》和《韶》舞。然而忽然看到了楚國,於是趕車的僕夫悲哀了,馬也開始戀棧,扭頭踏足也不肯前進。

 第十二段「亂曰」至「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樂章最後的大合奏稱作「亂」,這裏是全詩的結束。作為尾聲重申詩旨,還是說要「遠逝以自疏」,要效法古賢不欺其志「傳統注釋多以「從彭咸之所居」為投水自盡)

 

參考:《屈原評傳》,郭維森,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離騷」二字的含義

 「離騷」二字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離騷者,猶離憂也。」離,是遭受的意思。離騷就是遭受憂愁。

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離,別也。騷,愁也。」將「離騷」解釋為別愁。


「離」解作「離別」、「遭逢」,都可於《離騷》本文中找到內證,問題是一個「騷」字。按許慎《說文解字》卷十:「『騷』,扰也,一曰摩馬,從馬蚤聲。」段玉裁注云:「摩馬,如今人之刷馬,引申之義為騷動。」又云:「若《屈原列傳》曰:『離騷者,猶離憂也。』……騷本不訓憂,而擾動則生憂也,故曰憂。」指出司馬遷「離憂」之說是解釋引申之義,而非字之本義。今按,「騷」惖本義是擾動,許多古籍均作此解。如《經.常武》:「徐方繹騷」,《國語.鄭語》:「王室方騷」。

如「騷」即「憂」,那麼不逕以「離憂」名篇?前人有鑒於此,故每以「擾動」釋「離騷」之「騷」字。如:錢澄之《莊屈合詁》云:「離為遭,騷為擾動。擾者,屈原以忠被,志不忘君,心煩意亂,去住不寧,故曰騷也。」


《離騷》全文充滿思想感情的矛盾,反映了作者心緒的不寧。詩人是明智的,對於吉凶禍福看得非常清楚,他可以有多種選擇,女須之詈,勸他不如與俗逶迤,這雖是亂世中保全自身地位的不二法門,屈原是決不能接受的。但他曾想到「退將復修吾初服」,這完全符合「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未始不是一條可選擇的道路,但屈原似乎又做不到,至少不能堅持做到。卜問靈氛、巫咸,都勸其離楚他去自有遇合。在當時賢才流動,策士遊說各國的情況下,也是很自然的選擇,但屈原又不能採取。他痛恨楚國政治的昏暗,堅持自己光明的品質,陷於深深的矛盾之中。即使在想像中,靈魂升天漫遊,卻仍舊擺脫不了對楚國的依戀。這都是《離騷》中所表現的一種特別深厚的感情。錢鍾書先生對於屈原的矛盾心情,曾作了很好的概括:棄置而復依戀,無可忍而又不忍,欲去還留,難留而亦不易去。即身離故都而去矣,一息尚存,此心安放?有這樣的矛盾心情,當然是動盪不寧的,這就是稱「騷」之意,僅以「憂愁」是不足以表達的。

 

 參考:《屈原評傳》,郭維森,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離騷 #屈原

 

背誦《國殤》

中美關稅戰開打,我也開始背誦屈原的《國殤》,《國殤》一開頭就描繪了大戰的激烈,慘酷,氣氛肅殺,楚軍將士視死如歸,令人敬佩。請DeepSeek寫了一首《滿江紅》。文尾所附是一首蘇聯軍樂《不朽的軍團》。 《滿江紅·讀國殤有作》 (DeepSeek作品) 刃卷雲崩,驚回首、旌旗半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