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秋代序,
草木未凋零。
遵道方行路,
圍棋早在先秦就已出現,然而在關於其起源的傳說中,這種遊戲的形象遠沒有後世流傳的那樣高貴。
戰國末年的史書《世本》中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朝的張華在《博物志》中進一步申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其法非智者不能也。」這兩則記載中最早學習圍棋的人物「丹朱」和「商均」,是中國傳說中著名的「不肖子」,他們本來可以繼承父親堯和舜的領袖之位,卻因人品和才能不足統領天下,分別被舜和禹搶走了王位。這種與反派人物的轇轕,讓圍棋從誕生開始就陷入了相當不利的輿論環境。
後人在反對圍棋時,常常會引用這個起源傳說,比如東晉大將陶侃曾沒收部下的圍棋和博具,全部扔到長江裏,並且聲言:「圍棋,堯舜以教愚子……諸君並國器,何以此為!」南朝宋明帝熱中於圍棋,大臣虞願也曾以「堯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為理由,勸皇帝放棄這一愛好。
在農業社會裏,大多數人都要進行生產勞動,才能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有「一夫不耕,天下必受其饑;一婦不織,天下必受其寒」之說。從維持社會穩定的角度來看,大好的勞動力不事生產,反而遊手好閒地下棋玩遊戲,是絕對不應被提倡的行為。因此,在秦漢以前的歷史記載中,圍棋很少獲得正面評價。人們常常將圍棋和當時流行的另一種遊戲「六博」並提,合稱「博弈」。《論語.陽貨》中記載孔子的話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在這句話裏,「博弈」僅僅比什麼都不做稍勝一籌,而且只有「飽食終日」的人才有資格進行
這番話,成為後人揣測孔子對圍棋看法的主要依據,一些人認為孔子反對下圍棋。其實這是不對的,孔子可能對圍棋和六博評價不高,把它們列入打發時間遊戲的行列,但並沒有說反對。甚至換個角度來想,孔子能夠鼓勵那些無所事事的閒人去下圍棋,而不是去喝酒或者幹別的,這已經顯示出老夫子對圍棋的偏愛了。
孔子是不反對娛樂的,不然他不會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他一生周遊列國,逐乎宋衛,困於陳蔡,顛沛流離一世,卻始終保持樂觀進取精神,難以想像,如果他不懂得適時放鬆娛樂,下下棋,彈彈琴,繃着的弦恐怕早就斷了。
這種誤會也發生在孟子身上。孟子曾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其中第二條是「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後人據此認為孟子也反對下圍棋。這也是不準確的,因為這一「不孝」是有若干條件的,不僅賭博喝酒而且不敬父母,這才是不孝。如果張弛有度,又或者正是陪父母下棋,哄他們開心,那算不算不孝呢?
孟子其實並不反對下圍棋,他把圍棋列入六藝之一的「數」,稱其為「小數」,也就是一門小技藝,並認為如果想學好,也得下工夫。他以當時的圍棋高手弈秋教學為題材,創作了一則寓言,說弈秋教兩個學生下棋,一個專心致志,一個心有旁騖,雖是同時學,聰明才智都一樣,但後者學習效果必不如前者。這位弈秋,就是後人所稱的「棋道鼻祖」,古代第一位留下名字的圍棋高手。
不反對,並不代表聖賢就熱中圍棋。從孔孟的言論也能看出,春秋戰國,圍棋雖然在上層社會流行,但地位不高。到了戰國及至秦與西漢,圍棋進入了低谷──完全被以賭賽運氣為主的六博搶去了風頭。
比如,戰國後期,洛陽人蘇秦跑到山東游說齊宣王時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蘇秦把當時的娛樂花樣提了個遍,有六博,卻沒圍棋。
秦代,始皇焚書坑儒,下圍棋的主力軍損失慘重,圍棋進一步低迷。西漢時,雖然高祖劉邦曾陪戚夫人在宮中對弈,民間下棋的卻不多,並且,宮裏的人們莫名其妙地把圍棋跟迷信勾連起來,認為圍棋是「仙家養性樂道之具」,一害病就拿下棋占卜,「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要「取絲縷就北辰星求長命」才能免災,一項純智力遊戲被弄得神神叨叨。
屋漏又逢連夜雨。西漢初年,劉安和洛陽才子賈誼也輪番給圍棋澆冷水。賈誼說,「失禮迷風,圍棋是也」,他認為人們一下棋就往往忘了尊卑,互相輕侮,失了「禮」,這大概是賈誼在首都長安的真實所見;劉安則認為,下圍棋太浪費時間,如果把時間用在讀書上,「聞者必廣矣」。
賈誼和劉安的話貌似有理,但正所謂玩物喪志還是陶冶情操,取決於下棋的人。而且,西漢時期經濟不發達,創業階段,娛樂活動相對低迷,不提倡也是自然。
參考:
1、〈圍棋是怎樣成為高雅遊戲的〉,徐儷成,澎湃新聞
2、〈世有圍棋之戲〉,孟澤,鳳凰網
漢宣帝提出的「霸王道雜之」有著深厚的思想淵源。早在先秦時期,圍繞「王道」和「霸道」,儒家與法家兩派便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學說。一方要求施行仁政、德政,任用精通典籍的士大夫,實現三代的治世;另一方則強調法令的權威,通過組建高效的官僚隊伍,最終富國強兵。雙方的理論鬥爭隨著秦國利用法家「霸道」統一六國而暫時告一段落。
然而秦二世而亡,根本原因便在於過度倚重法家學說,丟失了民心。此後的漢朝雖然承接秦制,但也不得不尋求調和轉圜之道。不過,漢初「與民休息」的政策根源於黃老之學,「霸王道雜之」的面貌尚不顯著。
漢武帝是第一個明確以「王霸兼采」「儒法並用」的思想方針施政的漢代帝王,但由於其重用酷吏,以嚴刑峻法對待百姓,僅以儒學裝點門面,未能維持兩者間的平衡,最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禍。
宣帝的「霸王道雜之」正是在總結前代得失後形成的統治方略,他同時任用儒生和文法吏,但更注重提拔有經驗的循吏。宣帝特殊的成長經歷讓他十分瞭解民間疾苦,因此在施政時注意解決民生問題,避免了武帝朝放縱酷吏虐待百姓的弊端。
「霸王道雜之」,從字面理解即「融合王道與霸道」,那何謂「王道」,何謂「霸道」呢?「王道」是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提出的主張。孔子目睹東周以降,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的局面,追懷過去古聖先王的治世,認為執政者只有遵循「王道」的政治理想,方能開闢太平。
「王道」必須建立在仁政之上,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復興禮樂,恰如《論語》中所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只用刑罰震懾百姓,而不以禮樂教化之,便談不上孔子心目中的「王道」。
孔子的觀點到戰國時又得到孟子的發展。孟子將「王道」與「霸道」明確加以區分,認為「霸道」確實能令國家強盛起來,卻無法真正收服人心,只有「王道」才是實現統一、終結戰亂的必由之路,所謂「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孟子頗為理想化地認為,「王道」成功與否是不受國力強弱和國家大小左右的。
與「王道」相反,「霸道」恰恰將國家強盛視為至高法則。春秋時,齊桓公依靠管仲輔佐,使得國力蒸蒸日上,尊王攘夷、存邢救衛,最終成為「五霸」之首。如果說,「富國強兵」在春秋時還僅是諸侯國的可選項的話,那麼,到了兼併戰爭愈趨殘酷的戰國時代,則成了一個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當時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思想家,便將始於管仲的這套「富國強兵」之術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形成了法家學派。
法家對儒家推崇的「王道」「仁政」嗤之以鼻。韓非認為:「今世皆曰『尊主安國者,必以仁義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國者之必以仁義智能也。故有道之主,遠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制定嚴格的法令比空口談仁義更有用,而只有國家強大了才有力量去消滅別人,否則便只能坐以待斃,正如韓非所言:「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故明君務力。」
法家鼓吹的赤裸裸的「霸道」確實收到了相當的成效,戰國初期,商鞅在秦國開展「變法」,制定並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全面改革秦國的戶籍、土地、稅收制度,乃至計量單位、軍功爵位和行政區劃,把秦國打造成一台運轉不休的戰爭機器。最終,在秦王嬴政的手上,這台機器橫掃東方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帝國。
可見,自春秋戰國以來,圍繞「王道」與「霸道」已形成兩種各有側重的統治思路,「王道」主張仁政、德政、以民為本,儒家是主要鼓吹者;而「霸道」則主張力政、兵戰、刑名法術,法家是主要鼓吹者。這兩種統治思路對於秦漢政治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引自:《歷史的榮耀:中央帝國的時運、鐵血與霸業》,歷史研習社,天地出版社,2020
東漢初年,歌舞昇平,一些大學問家已經對圍棋改變了看法,並且看到「博行於世而弈獨絕」。首都洛陽,義不容辭地成為圍棋展開反擊的大本營。對圍棋頗有造詣的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洛陽編撰《漢書》之餘,寫出了中國第一部圍棋專著《弈旨》,旗幟鮮明地肯定了圍棋的文化內涵。
班固很清楚問題的關鍵在哪裏,一方面,缺乏深厚底蘊、追求僥幸的六博棋是一定幹不過圍棋的。「夫博懸於投,不專在行,優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幸。至於弈則不然,高下相推,又有等級。或虛設預置,以自護衞,蓋象庖羲網罟之制。堤防周起,障塞漏決,有似夏後治水之勢。一孔有闕,頹壞不振,有似瓠子汛濫之敗。」博戲的不確定在於投擲骰子,採用何種方法並不重要。水準高的人,有可能投不中,水準低的人也可能是僥幸取勝。弈棋就不同了,高低是按序更換的,而且是等級分明的。下棋有時要預先採取措施提前布置,就像伏羲結網捕魚一樣。要在四周設防護的屏障,防止淤塞決口,像夏禹治水一樣。一旦出現一點破綻,可能局勢就難以挽回,就像瓠子因一孔而潰敗一樣。後來六博果真在漢代以後就衰落了。
另一方面,圍棋中蘊含着與儒學相通的元素,正所謂「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陰陽分也。駢羅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陳,行之在人,蓋王政也。成敗臧否,為仁由已,危之正也……。」還有兵家謀略、帝王治國之術:「作伏設詐,突圍橫行,田單之奇。要危相劫,割地取賞,蘇張之姿。三分有二,恝而不誅,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卻自補續,雖敗不亡,繆公之智。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權,下有戰國之事,覽其得失,古今略備。」
這段話的意思是:「(下圍棋)要預設伏兵欺騙對手,突出重圍,就像田單出奇兵一樣;利用關鍵之處威脅對手,要求對手割地退讓,具有蘇秦張儀一樣的風采。三分之勢已擁有其二,卻淡然處之不馬上誅殺,這就跟周文王(在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諸侯歸附他,他尚不肯馬上起兵伐紂)一樣。要謹慎行棋,斯文慢行(走得扎實),守住角地,靠邊行棋,退卻後要主動考慮補棋,即使出現敗勢也不會死棋,就如同秦穆公(被晉軍打敗能養精蓄銳,終於打敗晉軍)一樣。弈棋最高深的地方可顯示天地玄妙,其次可顯示帝王治國之術,還可以展示春秋五霸的權謀計策,最低也可展示戰國紛爭的態勢,看弈棋勝負成敗,古今(興廢之理)都能完全呈現。」
除此之外,班固還對下棋者的精神狀態給予了肯定性的描述,說當一個人沉酣於圍棋時,「至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推而高之,仲尼概也;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質之詩書,關雎類也;紕專知柔,陰陽代至,施之養性,彭祖氣也。外若無為默而識,靜泊自守以道意。」意思是說,下棋時的沉迷,可以媲美孔子說的「好學自得」「發憤忘憂」,下棋產生的情感體驗,合乎儒家的詩教精神,而下棋帶來的心智與身體合而為一的狀態,尤其可以養性養生,陰陽調和,剛柔並濟,無為默識,靜泊自守,活出彭祖一樣的氣象。
當時儒學初興,班固這番話相當時髦,又相當深邃,正中士大夫們心坎,誰說圍棋是失禮迷風、玩物喪志?班固的《弈旨》成為給圍棋正名的一杆大旗,東漢儒生應者雲集,出了一批圍棋理論家,用手中的筆給圍棋代言,包括在洛陽居官的大儒馬融和李尤,兩人分別寫了《圍棋賦》和《圍棋銘》;隱居慎陽(今河南正陽)的隱士黃憲,也寫下了《機論》,對圍棋無比推崇。
馬融的《圍棋賦》是最早系統地專門地論述圍棋的辭賦,通過講解圍棋博弈之道,喻軍政之事,文中強調:「計功相除兮以時各訖,事留變生兮拾棋欲疾。……深念遠慮兮勝乃可必。」(計算和謀略相互運用,時刻留心棋局變化,看準時機拾掇棋子……深思遠慮方可獲勝。)既要做到「商度道地兮棋相盤結」,使「蔓延連閣兮如火不滅」,又要切記「當食不食兮反受其殃」,表現了儒家攻守兼備的中庸之道。
參考:〈世有圍棋之戲〉,孟澤,鳳凰網
《離騷》這一篇自敘性的政治抒情詩,共有373句,2477字。這樣一篇波瀾壯闊、迭宕起伏的長詩,是怎樣組織起來的?其思想感情如可發展變化?這首長詩如交響樂,圍繞主題,各樂章都有多重的變化。我們要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就得從樂章——段落的劃分着手。古今注家都曾為《離騷》分段,據姜亮夫統計有95種之多。今參以諸家之說,將《離騷》分為兩大部分,十二小段,作一些說明,以明全文之結構。
第二部分,從「依前聖以節中兮」,至「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所敘作於幻想,多為對未來的追求,詢問。
第一段「帝高陽之曲裔兮」至「傷靈修之數化」。詩人自敘其出身、生日、名、字的含義,說明自己具有美好品質和遠大抱負。但楚國群小苟且偷安,將楚國引上了危途。然而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言,背弃初衷,不再信任屈原。這一段揭示了矛盾,點明了主題。
第二段「余既滋蘭之九畹兮」至「願依彭咸之遺則」。詩人敘述自己曾辛辛苦苦地培養人才,然而「哀眾芳之蕪穢」,這些人才大都蛻化變質了,蓋因楚國政治黑暗,世風混浊,眾人競進、貪婪、妒忌、陷害他人,而詩人自己則追求高潔、追求修名,願以古代賢人為榜樣。
第四段「悔相道之不察兮」至「豈余心之可惩?」詩人鬥爭失敗,故思退避自疏。然而他仍堅持其光明磊落的品質,並表示「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惩」,即使經過再大的打擊,清白之志至死不變。
第五段「女嬃之嬋媛兮」至「夫何煢獨而不予聽!」詩人敘述其姊女嬃責之以太過忠直,孤立於俗世,將招來殺身之禍。
第六段「依前聖以節中兮」至「沾余襟之浪浪」。詩人深感孤獨,於是在幻想中,渡過了湘水,向葬在九嶷山的大舜傾吐衷情。在陳詞中,他列舉古史傳說中三代興亡治亂的故事,得出結論:「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因而更堅信自己主張的正確。
第七段「跪敷衽以陳辭兮」至「好蔽美而嫉妒」。詩人陳詞之後,開始了天上的漫遊。乘龍駕鳳,先至昆侖山上的神山縣圃,然後來到天帝門前。然而天帝的守門人不肯開門,於是詩人感到天上人間都是一片昏暗。
第八段「朝吾將濟於白水兮」至「余焉能忍與此終古」。詩人來到閬風神山,忽然回顧楚國,「哀高丘之無女」,於是遊春宮,折瓊枝,以求下界的美女。先求宓妃,再求「有娀之佚女」又求「有虞之二姚」。三次求女,均歸失敗。詩人重又發出「世混濁而嫉賢」的感嘆。
第九段「索藑茅以筳篿兮」至「謂申椒其不芳」。詩人請靈氛卜卦,靈氛勸其離國遠去,必有遇合。反觀楚國現實,是非顛倒,善惡不分,也確實沒有出路。
第十段「欲從靈氛之吉占兮」至「芬至今猶未沫」。詩人猶豫不決,再問巫,巫咸列舉歷史上君臣遇合的故事,勸其乘時出發,勿再延誤。詩人亦深感危機四伏,不可以淹留,時俗變易,芳草成為蕭艾,惟獨自己還保持着芬方高潔。
第十一段「和調度以自娛兮」至「蜷局顧而不行」。詩人決心「遠逝以自疏」,自娛自慰,「聊浮游而求女」。由昆侖而至西極,精神得到解放,升到了光明的天上,觀賞最美最好的《九歌》和《韶》舞。然而忽然看到了楚國,於是趕車的僕夫悲哀了,馬也開始戀棧,扭頭踏足也不肯前進。
。
參考:《屈原評傳》,郭維森,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離騷」二字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離騷者,猶離憂也。」離,是遭受的意思。離騷就是遭受憂愁。
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離,別也。騷,愁也。」將「離騷」解釋為別愁。
「離」解作「離別」、「遭逢」,都可於《離騷》本文中找到內證,問題是一個「騷」字。按許慎《說文解字》卷十:「『騷』,扰也,一曰摩馬,從馬蚤聲。」段玉裁注云:「摩馬,如今人之刷馬,引申之義為騷動。」又云:「若《屈原列傳》曰:『離騷者,猶離憂也。』……騷本不訓憂,而擾動則生憂也,故曰憂。」指出司馬遷「離憂」之說是解釋引申之義,而非字之本義。今按,「騷」惖本義是擾動,許多古籍均作此解。如《經.常武》:「徐方繹騷」,《國語.鄭語》:「王室方騷」。
如「騷」即「憂」,那麼不逕以「離憂」名篇?前人有鑒於此,故每以「擾動」釋「離騷」之「騷」字。如:錢澄之《莊屈合詁》云:「離為遭,騷為擾動。擾者,屈原以忠被讒,志不忘君,心煩意亂,去住不寧,故曰騷也。」
《離騷》全文充滿思想感情的矛盾,反映了作者心緒的不寧。詩人是明智的,對於吉凶禍福看得非常清楚,他可以有多種選擇,女須之詈,勸他不如與俗逶迤,這雖是亂世中保全自身地位的不二法門,屈原是決不能接受的。但他曾想到「退將復修吾初服」,這完全符合「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未始不是一條可選擇的道路,但屈原似乎又做不到,至少不能堅持做到。卜問靈氛、巫咸,都勸其離楚他去自有遇合。在當時賢才流動,策士遊說各國的情況下,也是很自然的選擇,但屈原又不能採取。他痛恨楚國政治的昏暗,堅持自己光明的品質,陷於深深的矛盾之中。即使在想像中,靈魂升天漫遊,卻仍舊擺脫不了對楚國的依戀。這都是《離騷》中所表現的一種特別深厚的感情。錢鍾書先生對於屈原的矛盾心情,曾作了很好的概括:棄置而復依戀,無可忍而又不忍,欲去還留,難留而亦不易去。即身離故都而去矣,一息尚存,此心安放?有這樣的矛盾心情,當然是動盪不寧的,這就是稱「騷」之意,僅以「憂愁」是不足以表達的。
參考:《屈原評傳》,郭維森,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離騷 #屈原
羅剎之東,二萬六,世情如鬼。醜為美,背生雙耳,猙獰誰視。苟苟營中雞馬戶,花場十里生名妓。老粉嘴,蛋臥熱窩中,歌聲喜。
勾欄地,真卑鄙。裝高雅,藏污恥。畫堂登豬狗,浮艷猗靡。龍陷險灘淫惡地,卿卿雅樂頻頻跪。嗜痂癖,一海市蜃樓,堪嘆矣。
《詩經》中的意境:情景交融
什麼樣的詩才算有“意境”。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裡說:“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詩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觸,這種景物互相聯結著是無窮的,所以稱為萬象,只要在視聽的範圍裡所接觸到的,著上感情色彩,產生詩意,都可構成創作。下面就來看看劉勰所舉的例子。
--《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這個女子出嫁),宜其室家。”“灼灼”描寫桃花的紅豔,是“圖貌”,也讚美新嫁娘容貌的美豔,是“與心”,即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的詩。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助詞,猶兮),雨(下)雪霏霏(狀雪大)。”“依依”寫軍人出征時看到柳枝的柔弱,是“圖貌”,又反映了依依不捨的感情,是“與心”,即情景交融,寫出了意境。
--《詩·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狀明亮)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頭痛)。”婦人想望丈夫回來,像天旱想望下雨,卻是太陽照耀,不會下雨。“杲杲”是狀日出,又反映婦人失望的心情,也是情景交融。
--《詩·小雅·角弓》:“雨雪瀌瀌(狀雪下得大),見晛
曰消。”受到讒言譭謗的人說,讒言很多,像雪下得大,看到日光說雪要融化,為什麼不融化,還是相信讒言呢?“瀌瀌”是圖貌,也反映受到讒言譭謗的人的失望心情。
--《詩·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喈喈”描寫黃鳥的鳴聲,也反映婦人喜悅的心情。
--《詩·召南·草蟲》:“喓喓(狀蟲鳴聲)草蟲,趯趯(狀跳躍)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婦人想念丈夫,獨自聽到蟲鳴,感到節令的變化,引起心憂。“喓喓”描寫蟲聲,引起感觸,也是情景交融。
--以上引了《詩經》中的六個例子,“灼灼”、“依依”是“圖貌”,描繪形貌;“杲杲”、“瀌瀌”是“寫氣”,寫氣候;“喈喈”、“喓喓”,是“附聲”,寫聲音。這裡既“隨物宛轉”,又“與心徘徊”,做到“情貌無遺”,即情景交融,有意境。
摘自周振甫《古代詩詞三十講》
#詩詞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是一只多么大的鱼及多么大的鸟啊!原来它是「鱼鸟同体」、「二位一体」的一种生物,它的由鱼化鸟、由水升空、翱翔天际的一切活动都是那么地气魄不凡,庄子真是称颂赞美有加了。当大鹏鸟在空中逍遥的时候,它的眼界不同了,它看事情的角度改变了,地上一切生物活动的意义对它而言都与在地面上的我们的想法有极大的差距了。所以庄子就要借着这只大鹏鸟眼中的世界,来打开我们一般人的想象的空间,将我们拉到一个视野上从未有过的高度,重新反省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种观点,让我们有机会跳脱日常性的一般思考,而兴起超越自我的响往。如果不是借着大鹏鸟的比喻,一上来就要人们接受庄子的想法,恐怕世人是很难被影响的,这便是庄子借故事以讲道理的说明技巧。
庄子说:在九万里以上的高空看下来,地面上的山川百物、动植飞潜、人头窜动,实在是非常细微渺小的事情,渺小得就像晴天时在太阳光束的打洒之下,我们会看到空中飘动的灰尘飞扬一般,它们或团聚或零散,虽像野马奔腾而实为尘埃因风起落,因此所有在地上活动中的人、事、物,都只是在一气通流中彼此以气息相吹着而已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是庄子藉天上之大鹏以观人世的感受,其实也就是庄子自己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事纷争的根本看法,如果人类生存世界中的纷纷云云只是一气通流中的气息相吹,那么所有的坚持、独断、认真、执着岂不都失去了意义,于是人们便应该重新寻找一个生活的道理出来,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逍遥游」,也是<齐物论>文中的「两忘化其道」,这就是庄子思想的重点所在。
摘自《庄周梦蝶:庄子新说》作者: 杜保瑞,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
#中国哲学
成为好作家 要学会精读和目的性阅读
有一句话说:“阅读,改变人生的厚度与宽度。”意思很简单,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我们的视野会更加广阔,见识会更加深刻。而这些,最终都会帮助到作者的写作。
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作家,无一例外都是高明的、独特的阅读者。像余华对鲁迅的解读、昆德拉对陀思妥耶夫斯作品里复调的论述、博尔赫斯对托尔斯泰的推崇、张爱玲对《红楼梦》的解读、马尔克斯在胡安·鲁尔福的长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里发现时间的秘密,然后写出了“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著名的开头。
阅读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1.文本细读
阅读经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们从来不会让你失望,而且会随着阅读的增长,会有着不同的收获。 一本书、一篇文章反反复覆地阅读,这就是文本精读。在阅读之中,文本精读是一个看似粗笨,却又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一本长篇小说,我们通过文本精读,可以梳理人物关系、小说布局、写作技巧等。 这样会快速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通过精读文本,发现每本书的价值,并学以致用。
2.目的性阅读
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需要学会有目的性的广泛阅读。例如,历史是一门博大的学科,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们能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制度、文化、语言等。这对作家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以托尔金的《魔戒》为例,他所创造的中土世界涉及大量的历史、宗教方面的知识。
大家可以跟随自己的内心,跟随自己的阅读趣味去读。喜欢推理的,最好能把福尔摩斯、阿加莎、松元清张、奎因、东野圭吾等名家的书都读了;喜欢武侠的,金古梁温四大家不能不读。
当然,也有一些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有一个小技巧,跟着你喜欢的作家阅读谱系去阅读,基本不会让人失望。著名作家毛姆曾有过一个读书计划,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他有书陪伴的日常:「早晨开始工作前,我总是读一会儿科学或者哲学方面的著作,因为读这类书需要头脑清醒、思想集中,这有助于我一天的工作。等工作做完后,我觉得很轻松,就不想再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了,这时我便读历史、散文、评论或者传记;晚上,我看小说。此外,我手边总有一本诗集,兴之所至就读上一段,而在我床头,则放着一本既可以随便从哪里开始读、又可以随便读到哪里都能放得下的书。」
(摘自:蔡骏24堂写作课 / 蔡骏着. —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
#文学 #写作
柏拉图:洞窟与阴影外的真实
苏格拉底是很不寻常的哲学家,他拒绝写下任何东西。对他来说,讲话远比写作好得多。面对文字,你无法回嘴;在你不了解文字意义的时候,它们也无法做任何解释。而在对话之中,我们可以同时考虑说话的对象是哪种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说明方式,好让对方能够理解讯息。苏格拉底门下高徒柏拉图写下了苏格拉底与他质问的对象之间的一连串对话。这些文章被称为柏拉图对话录。
大多数人相信出自柏拉图、而非苏格拉底的其中一个理念是:世界完全不是它表面上那个样子。表象与现实之间有显着的差异。我们大多数人都误把表象当成现实。我们自以为了解,其实不然。柏拉图相信只有哲学家了解世界真正的样子。他们透过思考而非仰赖感官,来发现现实的本质。
为了说明这个论点,柏拉图描述了一座洞窟。在那个想象中的洞窟里,有些人被锁链束缚住,面对一堵墙。他们可以看见前方有闪动的阴影,相信那就是实物,但其实不是。他们看见的,是他们背后的火堆前举起的一样物体所投射出的阴影。这些人一辈子都认为投射在墙上的阴影就是真实世界。然后他们之中有一个人挣脱了锁链,转身面对火堆。起初他目光蒙眬,但接着他开始看出自己身在何处。他跌跌撞撞走出洞窟,终于能够看见太阳了。在他回到洞窟里的时候,他告诉其他人关于外界的事,却没有人相信他。这个赢得自由身的人就像哲学家,他看到表象以外的事物。普通人对于现实没什么概念因为他们满足于注视就在他们面前的东西,而不是对此做更深入的思考。不过表象是会骗人的。他们见到的是影子,不是现实。
洞窟的故事跟后来所谓的「柏拉图理型论」有关。要了解这个理论,最轻松的办法是举个例子。想想你这辈子见识过的所有圆圈,当中有任何一个是正圆吗?没有。没有一个是彻底完美的。正圆的圆周上每一点跟圆心之间的距离都完全一样,而现实中的圆从来不是如此。不过在我用到「正圆」这个词的时候,你还是明白我在说什么。所以正圆是什么?柏拉图会说,正圆的概念是一个圆的「理型」。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圆是什么,你应该聚焦在圆的理型上,而不是你能画出来、并且透过视觉感官经验到的实际的圆,那些实际的圆在某方面都是不完美的。同样地,柏拉图也认为,如果你想了解善是什么,那你就必须专注于善的理型,而不是你见证到的特定善行实例。
(参考:《哲学的40堂公开课》, 作者:奈杰尔・沃伯顿(Nigel Warburton),出版者: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希腊哲学 #哲学名人
1、教科书类:
《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
《诗词格律》,中华书局,王力;
《词曲研究》,岳麓书社,卢前;
《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曹明纲;
《八股文概说》,中华书局,王铠符;
《中国新诗韵律论节奏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许霆;
《诗界革命-中国现代新诗的萌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胡峰
2、习题书类: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程俊英、蒋见元;
《乐府诗集》,中华书局,郭茂倩;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商务印书局,霍旭东;
3、工具书类:
《白香词谱》,上海古籍出版社,舒梦兰
5、课外读物类:
《徐志摩全集》、《林徽因诗集》、《苏曼殊全集》、《唐诗三百首》等
1、诗词美感的初步接触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之类的,在最开始,可读可不读;因为真感兴趣的话,能背诵中小学语文课上的古诗词就够了,其他读再多也没什么用。
新诗、白话诗、现代诗等,一概别读!不准读!容易被带偏的!目前大部分人就是在这里走歪了,无格律派的那大堆所谓诗人就是在这里走歪的。
推荐读《苏曼殊全集》中的诗,原因:简单直白却文雅唯美,读得懂,读得美。这种诗风很适合现代人写古诗词。
2、诗词基础的技巧夯实
先看《古代汉语》,一共四册,古诗词不是孤立的,你需要先大概了解古诗词周边的情况,古代汉语的字词语法及其他古代文体等等;
再看《诗词格律》(对词特别感兴趣的话,可再看词曲研究),开始真正学习诗词的格律要求,这是诗词的基础,懂了这个,你才算入门。
3、诗词知识的拓展学习
也有很多人止步于上面那个阶段,没有走过这一步,所以才会有格律至上论。因为他们不知道,抒情、叙事、达意、言志,才是古人文学创造的根本目的。
古诗词不是古代唯一的文体,也不是最重要的文体。所以,你得了解古代人在写什么,那些文体又是什么样子的,乃至干什么用的。
《赋学概论》、《八股文概论》可以学起来了,从先秦楚辞,到汉代大赋,到六朝骈文,到唐宋律赋,到明清八股。看完这两本,不说你完全能掌握并熟练应用这些古代的文体,但是对你的古诗词写作能力和技巧的掌握,会有很大提升。
4、诗词写作的能力培养
到前面第三步为止,你已经拥有初步的诗词美感的初步印象,以及诗词格式和技巧上的基础掌握。现在开始,可以做题了。也就是可以动手写诗词了。
同步建议读的是《诗经注析》《乐府诗集》《历代辞赋鉴赏辞典》,此时,不建议读全唐诗全宋词乃至所有的个人诗集。
诗词首先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是属于生活的,而不是属于文人的。读《诗经》《乐府》,你更容易学会和习惯从生活中去寻找诗感并开始创作。而直接大量去看古代文人写的诗,容易养成矫揉造作的风格,不少人是在这里走歪的。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这书不容易看,但有力气的话,我还是建议看看。原因和《诗经》《乐府》不同,因为这书里有大量的词藻可以让你储备。如果说情感是方向,格律是技巧,那么词藻就是你的子弹。
5、诗词现状的认知掌握
这个时候,你可以开始了解新诗、近代诗、白话诗了。但还是别急着去读诗作。
先看《诗界革命-中国现代新诗的萌蘖》,你得知道为什么有新诗的出现,然后你才会知道他的使命,然后才能对新诗有更清晰的认识。
再看《中国新诗韵律论节奏论》,此时,同步对比着读新月派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的诗,以及冯至的诗、林庚的诗。
至此,你才会对中国诗词的现代社会,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才会对古诗词和新诗双轨并行的现状的有很好的认知。
终于,你按以上顺序把这些书读完了。
你终于可以自豪的说:“我读过几年的书,也认识几个字,能写点还看得过去的句子。”
中美關稅戰開打,我也開始背誦屈原的《國殤》,《國殤》一開頭就描繪了大戰的激烈,慘酷,氣氛肅殺,楚軍將士視死如歸,令人敬佩。請DeepSeek寫了一首《滿江紅》。文尾所附是一首蘇聯軍樂《不朽的軍團》。 《滿江紅·讀國殤有作》 (DeepSeek作品) 刃卷雲崩,驚回首、旌旗半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