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洞窟与阴影外的真实
苏格拉底是很不寻常的哲学家,他拒绝写下任何东西。对他来说,讲话远比写作好得多。面对文字,你无法回嘴;在你不了解文字意义的时候,它们也无法做任何解释。而在对话之中,我们可以同时考虑说话的对象是哪种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说明方式,好让对方能够理解讯息。苏格拉底门下高徒柏拉图写下了苏格拉底与他质问的对象之间的一连串对话。这些文章被称为柏拉图对话录。
大多数人相信出自柏拉图、而非苏格拉底的其中一个理念是:世界完全不是它表面上那个样子。表象与现实之间有显着的差异。我们大多数人都误把表象当成现实。我们自以为了解,其实不然。柏拉图相信只有哲学家了解世界真正的样子。他们透过思考而非仰赖感官,来发现现实的本质。
为了说明这个论点,柏拉图描述了一座洞窟。在那个想象中的洞窟里,有些人被锁链束缚住,面对一堵墙。他们可以看见前方有闪动的阴影,相信那就是实物,但其实不是。他们看见的,是他们背后的火堆前举起的一样物体所投射出的阴影。这些人一辈子都认为投射在墙上的阴影就是真实世界。然后他们之中有一个人挣脱了锁链,转身面对火堆。起初他目光蒙眬,但接着他开始看出自己身在何处。他跌跌撞撞走出洞窟,终于能够看见太阳了。在他回到洞窟里的时候,他告诉其他人关于外界的事,却没有人相信他。这个赢得自由身的人就像哲学家,他看到表象以外的事物。普通人对于现实没什么概念因为他们满足于注视就在他们面前的东西,而不是对此做更深入的思考。不过表象是会骗人的。他们见到的是影子,不是现实。
洞窟的故事跟后来所谓的「柏拉图理型论」有关。要了解这个理论,最轻松的办法是举个例子。想想你这辈子见识过的所有圆圈,当中有任何一个是正圆吗?没有。没有一个是彻底完美的。正圆的圆周上每一点跟圆心之间的距离都完全一样,而现实中的圆从来不是如此。不过在我用到「正圆」这个词的时候,你还是明白我在说什么。所以正圆是什么?柏拉图会说,正圆的概念是一个圆的「理型」。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圆是什么,你应该聚焦在圆的理型上,而不是你能画出来、并且透过视觉感官经验到的实际的圆,那些实际的圆在某方面都是不完美的。同样地,柏拉图也认为,如果你想了解善是什么,那你就必须专注于善的理型,而不是你见证到的特定善行实例。
(参考:《哲学的40堂公开课》, 作者:奈杰尔・沃伯顿(Nigel Warburton),出版者: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希腊哲学 #哲学名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