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二字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離騷者,猶離憂也。」離,是遭受的意思。離騷就是遭受憂愁。
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離,別也。騷,愁也。」將「離騷」解釋為別愁。
「離」解作「離別」、「遭逢」,都可於《離騷》本文中找到內證,問題是一個「騷」字。按許慎《說文解字》卷十:「『騷』,扰也,一曰摩馬,從馬蚤聲。」段玉裁注云:「摩馬,如今人之刷馬,引申之義為騷動。」又云:「若《屈原列傳》曰:『離騷者,猶離憂也。』……騷本不訓憂,而擾動則生憂也,故曰憂。」指出司馬遷「離憂」之說是解釋引申之義,而非字之本義。今按,「騷」惖本義是擾動,許多古籍均作此解。如《經.常武》:「徐方繹騷」,《國語.鄭語》:「王室方騷」。
如「騷」即「憂」,那麼不逕以「離憂」名篇?前人有鑒於此,故每以「擾動」釋「離騷」之「騷」字。如:錢澄之《莊屈合詁》云:「離為遭,騷為擾動。擾者,屈原以忠被讒,志不忘君,心煩意亂,去住不寧,故曰騷也。」
《離騷》全文充滿思想感情的矛盾,反映了作者心緒的不寧。詩人是明智的,對於吉凶禍福看得非常清楚,他可以有多種選擇,女須之詈,勸他不如與俗逶迤,這雖是亂世中保全自身地位的不二法門,屈原是決不能接受的。但他曾想到「退將復修吾初服」,這完全符合「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未始不是一條可選擇的道路,但屈原似乎又做不到,至少不能堅持做到。卜問靈氛、巫咸,都勸其離楚他去自有遇合。在當時賢才流動,策士遊說各國的情況下,也是很自然的選擇,但屈原又不能採取。他痛恨楚國政治的昏暗,堅持自己光明的品質,陷於深深的矛盾之中。即使在想像中,靈魂升天漫遊,卻仍舊擺脫不了對楚國的依戀。這都是《離騷》中所表現的一種特別深厚的感情。錢鍾書先生對於屈原的矛盾心情,曾作了很好的概括:棄置而復依戀,無可忍而又不忍,欲去還留,難留而亦不易去。即身離故都而去矣,一息尚存,此心安放?有這樣的矛盾心情,當然是動盪不寧的,這就是稱「騷」之意,僅以「憂愁」是不足以表達的。
參考:《屈原評傳》,郭維森,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離騷 #屈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