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意境:情景交融
什麼樣的詩才算有“意境”。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裡說:“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詩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觸,這種景物互相聯結著是無窮的,所以稱為萬象,只要在視聽的範圍裡所接觸到的,著上感情色彩,產生詩意,都可構成創作。下面就來看看劉勰所舉的例子。
--《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這個女子出嫁),宜其室家。”“灼灼”描寫桃花的紅豔,是“圖貌”,也讚美新嫁娘容貌的美豔,是“與心”,即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的詩。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助詞,猶兮),雨(下)雪霏霏(狀雪大)。”“依依”寫軍人出征時看到柳枝的柔弱,是“圖貌”,又反映了依依不捨的感情,是“與心”,即情景交融,寫出了意境。
--《詩·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狀明亮)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頭痛)。”婦人想望丈夫回來,像天旱想望下雨,卻是太陽照耀,不會下雨。“杲杲”是狀日出,又反映婦人失望的心情,也是情景交融。
--《詩·小雅·角弓》:“雨雪瀌瀌(狀雪下得大),見晛
曰消。”受到讒言譭謗的人說,讒言很多,像雪下得大,看到日光說雪要融化,為什麼不融化,還是相信讒言呢?“瀌瀌”是圖貌,也反映受到讒言譭謗的人的失望心情。
--《詩·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喈喈”描寫黃鳥的鳴聲,也反映婦人喜悅的心情。
--《詩·召南·草蟲》:“喓喓(狀蟲鳴聲)草蟲,趯趯(狀跳躍)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婦人想念丈夫,獨自聽到蟲鳴,感到節令的變化,引起心憂。“喓喓”描寫蟲聲,引起感觸,也是情景交融。
--以上引了《詩經》中的六個例子,“灼灼”、“依依”是“圖貌”,描繪形貌;“杲杲”、“瀌瀌”是“寫氣”,寫氣候;“喈喈”、“喓喓”,是“附聲”,寫聲音。這裡既“隨物宛轉”,又“與心徘徊”,做到“情貌無遺”,即情景交融,有意境。
摘自周振甫《古代詩詞三十講》
#詩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