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

 

  在整个士族社会阶段,魏晋的精神风貌最为特殊。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秘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

  政治权威的崩溃,意味着儒学也不再是唯一价值体系,士人们的头脑挣脱了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的樊篱,思想文化领域获得了一次空前的解放。魏晋士人对庄子和佛学的兴趣头一次超过了儒家经典,由此导致了玄学的兴起。

  哲学是非功利的产物。魏晋时代,南渡的士人之中,流行着一种时髦的活动,叫做“清谈”。其形式类似于现在的辩论会,人们挑选一个清幽安静的场所,比如园林重屋之中,或者山水之畔,坐在胡床之上,铺开棋子方褥,靠着斑丝隐囊,手拿麈尾(和拂尘差不多)娓娓而谈。他们激烈地辩论人究竟该怎样活才算快乐?究竟什么样的人格才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如何协调个体和社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这种辩论往往通宵达旦,数日不休。

  魏晋士人思考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物质得失,也不在于把活生生的生命去做僵硬的伦理教条的注解,而是在于心的自在,真性情的释放。

  “竹林七贤”就是这股思潮的典型代表。这个文人群体优游于山林之间,以纵酒谈玄、放任洒脱著称。他们人品各异,观点有别,人生际遇更不相同。但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认为人活着应该不受“名教”的约束,而应该向自我、人性、真情回归。他们主“我”重“情”,特别强调一个“真”字。(张宏杰)

 

信息来源:国家风尚网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魏晋南北朝动乱不断 士族是最大推手

魏晋南北朝动乱不断  士族是最大推手

 

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郡县制度,终结了贵族政治,对社会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在秦代和汉代前期,皇权通过官僚系统如臂使指地直达社会基层。但是皇权的控制力不久就遇到了地方豪强大族的重大挑战。到了汉帝国中后期,一个重大的制度漏洞导致地方势力死灰复燃,一部分民众从政府的控制下逃离,被豪强大族控制。这样,中央的力量大为削弱,最终导致三国分立。整个社会也进入“士族时代”,也就是“半贵族社会”。这个漏洞是什么呢?就是官吏选拔机制。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员。但是科举制直到隋代才发明,从汉到隋,中国主要用什么办法来选拔人才呢?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发明的“荐举制”,即地方官推荐地方上的人才给朝廷。

 

推荐人才的标准是德行,重视道德品质,所以“荐举制”又叫“举孝廉”,荐举孝顺和廉洁的人。这个制度看起来很好,提倡以德治国,但因为没有可量化的标准,“荐举”很快就被随意操纵,演变成巨大的腐败漏洞。举孝廉,使地方上的望族成为向朝堂输送「人才」的主力。他们入仕之后,便会对家族或者与之有关的家族做出回报。时间久了,这些家族便霸占了进仕之途,而这些家族就是后来的世家大族。

 

与此同时,从汉代起,官员还有免税免役的特权。很多人会主动把自己的土地“投献”给官员们,主动跑到官员家里成为“徒附”,因为交给他们的租子要少于交给官府的赋税劳役的负担。这两个因素一结合,世家大族就形成了。

 

 

各大家族世代为官,几百年兴旺不衰,来投奔的人不断增多。为了抵抗政府来追查逃亡人口,这些大田庄往往还拥有自己的武装, 东汉墓葬普遍出土的陶制庄宅模型,许多都有碉楼、高墙等防卫设施,“警设守备”,成为地方武装集团。东汉末年,有的豪族武装甚至“阻兵守界”,拒绝郡级机关委派的地方官员入境。这个非常厉害。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慢慢变成了地方大户的控制之下,中央政府就收不上税了,中央权力自然大为衰弱。

 

当中央不能控制地方的时候,国家自然分裂了,于是进入三国时代,接下来又是两晋南北朝漫长的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参考: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太平时期,中国人口可以快速增长,轻松翻倍;但战乱时期,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减半。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关于古代中国人口的数据,我们以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编《中国人口史》为最重要依据。《中国人口史》是一个集体项目,该书综合了各种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有六大卷,各卷作者都是各断代人口史的顶级专家,比较有权威性

 

秦始皇灭六国时,全国人口接近4000万,秦汉之际,只有1500-1800万,损失过半

 

西汉末年,人口突破6000万,成为中国人口的第一个高峯然而王莽之乱和东汉初的战争让人口又降到3000多万损失过半

 

东汉后期人口再次突破6000万,三国时期降至2300万,损失60%人口魏晋南北朝,人口多次出现起落,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期间,人口最低点只有500多万,只及原来的1/4损失了3/4

 

隋大业五年(609年),人口恢复到6000万。隋唐易代战争让人口再次损失超过一半,唐初中国人口只有2500万,损失60%人口

 

唐代在安史之乱前的755年,人口增长到8000万左右,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二个高峯。安史之乱使全国的户口数从891万户锐减到大历中期(770年左右)的130万户,人口降到不足5000万,损失1/3人口;晚唐的人口峯值为6000万,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只有3000万,损失一半人口

 

南宋和金的经济恢复使13世纪初全国人口(也就是宋、金、西夏、大理等)加到一起超过了1.4亿,成为中国人口史上第三个高峰。但是宋元易代,使得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只有1000万。1290年,全国人口7500万,相比高峯期损失将近一半元朝后期,人口9000万,元末明初只有6000万,损失1/3人口

 

明初人口不到6000万,17世纪突破2亿这是中国人口的第四个高峯。明清易代损失40%,清初时为1.2亿,康熙时恢复至2亿,乾隆时3亿,道光三十年(1850年)时创造了4.3亿的新高峰,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五个高峯之后经历了太平天国后又损失了1亿。

 

动辄人口减半,减少几千万啊!而且就是那么十几年的工夫。

王莽和隋炀帝都只执政14年,人口就减少了超过3000万;安史之乱持续8年,唐朝人口就减少了3000万;元明易代,减少3000万;明清易代,减少8000万;太平天国13年,人口减少7000……

如果大家不能直观感受到这些数据的惨烈,我举现代战争的例子。一战共死亡15008年抗战中国死亡2050,这是百度百科的数据

 

然而,在冷兵器的中国古代,在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其人口死亡人数就已经超过这个程度

 

本文摘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岳麓书社,20198月版。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退出同學群

 真正活得清醒的人,早已主动退出了同学群,因为,他们明白:那些已经告过别的青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回忆,曾经的那些美好时光,也无法再卷土重来。

人到中年,主动退出同学群的一部分,更加专注于走自己的人生路,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经营已经多年不联系的同学。

生活需要向前走,一个家庭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不得不更加专注事业发展,只能不断减少在无效社交上的时间的消耗和浪费。

人生路上,分为两种人:一种,习惯从众,喜欢热闹,喜欢不断融入新的圈子,为了合群而合群。还有一类人,不合群,不轻易交朋友,宁愿高质量地独处,远离低质社交。

人生路上,如果一个圈子带给你的都是负能量,又或者圈子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似,那宁可独善其身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商鞅恶法:驭民七术

 

商鞅恶法:驭民七术

 

一、弱民

 

《商君书》言“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又言:“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政做民之所乐,民强”。

   弱民的根本手段是使民“朴”,本质是愚民,只有是广大人民蠢朴,让他们麻木不仁,人民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力量于君主对抗,只能任由统治阶级随意摆布,这样国家才会更好的治理,君主的地位才能更稳固。

 二、愚民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愚民的手段为文化专职,让百姓不会独立思考,整天行尸走肉,只能任由君主摆布。

 三、疲民

   商鞅规定,百姓耕作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要一门心思的埋头苦干。这样的场面让人不得不想起驴拉磨,主人家为了让驴提高效率,安心拉磨就会用黑布遮住驴的眼睛,用东西塞住它的耳朵。

四、辱民

  《商君书》记载:“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民无自尊自信,就会更加的尊重官员,为了奖商看淡生死为国家卖命。他还鼓励民众相互举报,使民众终日活在恐惧之中,才能不断的信任、依赖官员。

五、贫民

   让民众始终保持在温饱线徘徊,做到家中无余糧。

 《商君书》如实记载“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商鞅认为,只有让民众一直保持没安全感,才能让百姓对君王的绝对依附,让民众一直感到外围国家侵犯的威胁,人民才能感觉到君主的温暖和伟大。才能死心塌地的为其卖命,没有二心,只有愚忠。

六、虐民

   商鞅认为,任用善良的人治理天下,会导致天下大乱,任用恶奸的人来治理善良的人,就会变的井然有序。

  《商君书》言:“以善治民,则民亲亲;以奸治民,则民亲制。

 七、壹民。

  法家认为工商业是国家的蛀虫,必须消灭。秦朝统一天下后,以暴力手段将工商直接没籍,冲充为奴隶。只允许一种人存在——耕战之民。战时用其死,安平尽其力。儒家认为各行各业相对平等:农夫赴时、百工制器、商贾趋利。

      正如梁启超所言,中国唯一领先世界的,是法家的防民之术。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奴性。 汉武帝至明清时期,都是以儒家哄天下,以法家治天下。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统治,孕育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奴性。

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

從海況看每年適合攻台時間,大概在四月、十月

 

不過這十年來台灣颱風數量明顯因為全球暖化而減少,可能六到九月也會開始被當作入侵時機。

九二共識:在1992年經由香港會談及其後函電往來,所達成的非正式共識。因為對於一個中國的定義與如何追求中國統一上出現歧異,雙方只在「兩岸事務性商談應與政治性議題無關,在事務性協商中可以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意涵。」達成同意[1]。在2000年,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蘇起,在卸任前,首次提出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並將其解釋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中國短程導彈500枚,有100枚能命中目標。

2018年開始,中共大量發展遠程火箭。對台作戰的四個集團軍有四個遠火旅,遠火營加起來有16個。成本低,沒辦法攔截。以色列的蒼穹系統可以攔截,台灣應想辦法引進。

美國航母戰鬥群不會抵進中國大陸海岸線一千公里以內,忌憚解放軍中程導彈飽和轟炸。

美軍希望在南海打,南海是中共的命脈。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法家:要富國強兵,必須讓老百姓沉淪在辱、弱、貧、愚之中

 

1、把政府和人民對立

「民弱則國強,民強則國弱,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商君書.弱民》。

它認為國和民是敵人,國家要強大,就要打擊老百姓。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商君書.畫策》

一個強國為了征服敵國,首先要征服自己的人民。

 

「民勝其政,國弱,政勝其民,兵強。」--《商君書.說民》

統治者絕不能讓人民佔了上風,而必須把人民踩在腳下。

 

2、對人民要狠

「治主無忠臣,慈父無孝子。」--《商君書.畫策》

為了治民,絕不能心慈手軟。儒家:父慈子孝,法家:孝子是打出來的。

 

3、愚民

「民不貴學則愚」,「愚農不知,不好學問,則務疾農」,「民愚,則知可以王」。--《商君書.墾令》

為了聖明,絕不能讓百姓聰明起來。不能讓老百姓看書。老百姓什麼學問都沒有,只知道種田。如果大家都是笨的,我聰明,我就可以當王。

 

3、貧民

「農有餘食,則薄燕於歲。」--《商君書.弱民》

要弱民,包括讓老百姓一貧如流。當然,不能讓他們餓死,得有飯吃。除了吃飯,不應該有別的財產。如果農民有多餘的糧食,在耕作收成上就會不用心了。

 

「足民何可以為治。」--《韓非子.六反》

儒家:「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論語.顏淵》

儒家認為藏富於民,如果老百姓是富裕的,皇上怎麼會窮。韓非持相反意見。

  

「行間無所逃,遷徙無所入。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生。」--《商君書.畫策》

還要以十五年做嚴刑峻法,禁錮他們,並且使那些想擺脫禁錮的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執行嚴格的「戶口經濟」。

 

4、弱民

「利出一孔則國多物,出十孔則國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亂。治則強,亂則弱。強則物來,弱則物去。故國致物者強,去物者弱--《商君書.弱民》

朝廷的利祿出於一個渠道國家的物資就多,出於十個渠道國家的物資就少。堅守用一個渠道,國家就治理嚴整;堅守十個渠道的,國家就混亂。國家治理嚴整就強大,亂就弱。強就會出現物資聚集;弱物資就會流散。所以國家使物資聚集就強,使物資流散就弱

 

「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商君書.弱民》

人民地位卑弱就會崇尚爵位,怯弱就會尊敬官吏;貧窮就重視賞賜


「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民貧則力富,力富則淫,淫則有蝨--《商君書.弱民》

如果國君拋棄法度,放任人民為所欲為,那奸邪就多了,人民貧窮就會努力致富,致富就會放縱,放縱就會產生如蝨蟣一樣的弊端

老百姓都是賤骨頭,你隨了他們的願望,他們就會弄奸耍滑,讓他們富起來,他們就不知天高地厚,只有窮愁潦倒,他們才會賣力。

 

「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民之所樂民強,民強而強之,兵重弱。民之所樂民強,民強而弱之,兵重強--《商君書.弱民》

政策建立人民所憎惡的東西,人民就弱;政策建立人民所喜歡的東西,人民就強。人民弱,國家就強;人民強,國家就弱。人民所喜歡的是人民強;如果人民強了,而政策又使他們更強,結果,兵力就弱而又弱了。人民所喜歡的是人民強;如果人民強了,而政策又使他們轉弱,結果,兵力就強而又強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圍棋雜感

 在中國某些棋手眼裡,圍棋比不上上大學,圍棋出成績只是進入名校的敲門磚,當打之年就上大學玩綜藝浪費天賦,棋藝不進則退。拿冠軍就沾沾自喜,跌下神壇就怪AI、疑作弊。而韓國小申就如同當年的李昌鎬一樣,勝不驕,敗不餒,有天分還刻苦研究圍棋,自然勝負就一目瞭然了。(2022.11.7)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供銷社

【評論】統購統銷。 為了將來政治穩定,備戰。比如將來中國攻台,美歐制裁時,市場一片凋零,連糧食都不夠時,政府能通社供銷社這樣一個渠道讓底層民眾活下去。供銷社通過國家權力能壟斷貨源。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漢代對儒學的偷天換日:外儒內法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召集全國著名學者到長安開會,討論帝國的思想文化建設問題,到底應該把什麼確立為大漢帝國的指導思想呢?

有一個叫董仲舒的人建議說,不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個建議,其實和漢武帝的性格並不那麼合拍。儒家和法家不一樣。儒家並不是一個馴服的學派。它是頭上長角身上帶刺的。法家是拍馬屁的能手,「法今王」,誰在位,我就擁護誰。儒家是「法先王」,批評在位的君主。所以法家是沒骨頭的,儒家是有骨頭的。

儒家首創「民貴君輕」之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甚至說出「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這樣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聽起來仍然很大膽的話。儒家公開主張稱,如果皇帝不仁,臣子可以推翻他。

那麼,漢武帝怎麼會決定獨尊儒術呢?

因為漢武帝獨尊的儒術,和儒家的本來面貌已經不一樣了。為漢武帝所用的儒家,實際上是法家化了的儒家,外表是儒家,骨子裡是法家。

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一番偷天換日的根本改造,讓儒家思想變得和以前有了很大差別。

怎麼改造的呢?我們先來看一個詞,叫作「三綱五常」。我們後世一提起儒家,就經常會想起這個詞,因此很多人都認為這「三綱」是儒家提出來的。

三綱來自法家

但是事實上,這是法家的的東西而不是儒家的。「三綱」,最早是法家的說法。韓非子說過:「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大臣在君主面前,兒子在父親面前,妻子在丈夫面前,都只能馴服,不能反抗。

這顯然是和儒家思想完全相反的。儒家是強調權責對應的。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說君首先要像一個君,臣才能像一個臣;父首先要像個父,子才能像個子。所以「君使臣」和「臣侍君」都要各按「禮」而為。這種原則,多少有點契約的意味。

因此,儒家是反對法家這種單向的三綱的。

那麼,為什麼後來三綱成了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詞彙呢?

主要是董仲舒的「點金成石」,把孔孟之道和韓非子的思想巧妙地嫁接在了一起。

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優點是保留了儒家以天命恐嚇君主的理論,而且發展出一套裝神弄鬼的讖緯之學,就是通過種種迷信,什麼「占星」「望氣」之類,來分析「上天」的想法,判斷上天對皇帝滿意不滿意。如果地震了、天災了,皇帝就要反省了,是不是自己哪點做得不對?就得洗個澡,靜坐,反思自己。

也就是說,董仲舒要求皇帝要重視天命,通過「上天示警」讓皇帝有所約束,不要胡作非為,否則就可能亡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周代文化的核心成果。

但是與此同時,董仲舒又和韓非子一樣,把皇帝推到了至高無上的絕對化地位,甚至他在有些方面說得比韓非子還要過格。

為了強化皇帝的地位,他不惜穿鑿附會,尋找神學上的根據。他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王是三橫一豎,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代表貫通。皇權是貫通天地的。他說,皇帝是整個國家的心臟,「海內之心懸於天子」,臣民與皇帝的關係,就像四肢與「心」的關係一樣:「心之所好,體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從之。」(《春秋繁露》)心在想什麼,四肢就要想辦法來滿足心的需求;皇帝喜歡什麼,百姓就要順他的意。

所以天下臣民必須無條件地服從皇帝:「民之從主也,如草木之應四時也。」臣民要無條件順從君主,「體不可以不順,臣不可以不忠」。(《春秋繁露》)這些話比韓非子說得還要到位,皇帝聽起來當然會感覺很舒服,因此,董仲舒明確提出了「三綱說」:君可以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皇帝夫可以不夫,婦不可以不婦。由此,權利變成了單向的、絕對的。

董仲舒大樹皇帝權威

董仲舒還繼承了韓非子的法、術、勢思想,強調一定要大樹特樹皇帝的權威。《春秋繁露》說:「君之所以為君者,威也。……威分則失權。」董仲舒所謂的「威」即是韓非所說的「勢」,都是指帝王獨斷專行的權威。一定要強化皇帝權威,同時還要愚民。法家一直是主張愚民的。董仲舒也說,民的意思就是「瞑」,就是愚昧無知的意思,因此「可使守事從上而已」,只能老老實實地聽上級的命令。

所以梁漱溟曾經說,董仲舒的這套改革,「把生動的理性、活潑的情理僵化了,使得忠孝貞節泥於形式,浸失原意,變成統治權威的工具,那就成了毒品而害人。三綱五常所以被詛咒為吃人禮教,要即在此」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緣何古代中國不能走向民主:地理因素

 



 

在文明的萌芽時期,古希臘與中國古代差別並不是太大。當時希臘和中國社會都是由血緣部落所組成,都是氏族社會。氏族成員都有權對部落的事務發表意見的。事實上,在中國遠古的部落時代,在中國遠古的部落時代,也有民選賢能的民主形式,在堯、舜時代,也有各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大會,以選出部落聯盟首,同時討論和決定部落聯盟的一些事務。中國古代沒有向古希臘、古羅馬那樣比較成熟的民主、共和社會轉變,反而最後發展到君主專制的社會。這其中的原因在哪裏呢?

 由於歷史資料的缺乏,人們今天很難真正弄清楚其中的原因,但是中國古代的地理環境,應該是中國沒有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因。【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國與其他文明的隔絕程度是最高的。中國的西南面和西面,是一系列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東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而中國人還嫌這種隔絕程度不夠,後來在北邊又築起了一道萬里長城,以加強與外部世界的隔絕程度。這種隔絕是很有效的,所以玄奘要去一次印度,得走上十來年;甘羅出使羅馬帝國,也是無功而返。--張宏傑:《簡讀中國史》】

 中國是農業國  海上貿易不發達

【其次,人類四大古文明都興起於大河流域,這說明灌溉農業對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而黃河流域在四個大河流域中是條件最好的,因為黃土的結構疏鬆,天然適於農耕,人們僅僅利用原始的石刀木犁,就可以開闢大面積耕地。

所以,與世隔絕讓中國古人只能在內陸以農業謀生。優良的灌溉條件和土壤條件又讓他們安於農業。中國海上貿易本就不發達,另外,中國境內主要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東的,這種自然環境很難激發地區間貿易的發展,因為它們流經的緯度相同,故而自然資源基本相似。缺少大範圍貿易網絡也可以用自然資源分佈的廣泛性來解釋,各地日常生活都可自給自足,沒有必要進行貿易。陸地上經商運輸成本很高,大規模地運輸商品在交通、信息都不發達的古代難以進行。--張宏傑:《簡讀中國史》】

這種隔絕的後果是,古代中國人只能在內陸以農業謀生,而不能以經商為生。海上貿易的不發達,使商業競爭和信息的交流受到限制。因為陸地上經商運輸成本很高,大規模地運輸商品在交通、信息都不發達的古代難以進行。所以當時的古人只能以農業為主要生存方式。從事農耕是分散經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需要信息交流,不需要爭論,不需要話語權,只需要和諧和安寧,所以不需要公共場所。人們只關心天氣和收成,不那麼關心政治。由於沒有公共場所.執政者就沒有機會向民眾發表演說,表達自己的執政理念,讓民眾瞭解和進行辯論。民眾也很難充分張揚自己的權力和個性。這就制約了民主政治的發展,使古代「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原始民主制度很難延續下來。這與古希臘地處地中海商業發達的情況剛好相反。

 【希臘的地理環境與中國幾乎完全相反。希臘地理環境的第一個特點是開放性。希臘是個半島,看希臘地圖,給人留下第一個印象的是它的海岸線之長。除了北部,這個半島的其他任何地方距海邊都不過五十公里,海岸天然良港密佈,航海條件得天獨厚。用顧准的話來說,「這種條件幾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都不具備的」。第二個特點是土地非常貧瘠。希臘多山,土壤裡有很多石塊和沙礫,不利於農業耕作。所以古希臘作家、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希臘「一生下來就是由貧窮哺育的」。這種地理環境的不同,決定了中國文明和希臘文明的區別。--張宏傑:《簡讀中國史》】

希臘海上貿易發達  民眾喜歡交流信息

  古希臘由於海上交通的發達,商業的繁榮,人群都集中於城邦,形成了獨特的市民社會。人們都喜歡集中在城市的廣場等公共場所,交流商業信息,議論時政,而建立在這種市民社會基礎上的政治結構,是由公民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後來選出城邦的管理者,從而能夠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可是古代中國人追求財富的手段只能是發展農業生產,而不會是經商。商業的不發達,使中國難以產生獨特的城邦市民社會,難以產生信息透明、有充分民意表達和爭論的公共場所。因此,就很難導致民主政治發展,卻為強權和專制培育了深厚的社會土壤。大禹之後,啟之所以能夠廢除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而行王權世襲,並取得成功,就是因為當時中國缺乏一個強大的城邦市民社會,缺乏民主、共和政治廣泛的社會基礎。啟無須考慮民眾的意願,而只要用武力征服別的部落首領就行了。

   而且,在遠古農業生產工具極不發達的情況下,生產的效率很低,所以當時社會的物質成果很貧乏,很難滿足統治者維持國家機器運轉和奢侈生活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發動戰爭,征服別的部落,奪取生存資源,是統治者的一件大事。而且,與進行商業運輸成本高昂相反,陸地上發動戰爭卻很容易,只要將別的部落打敗,就可以得到許多好處,比經商容易。所以通過戰爭使別的部落臣服,然後納貢,這是獲得生存數據的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遠古社會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頻繁。

   但是戰爭帶來的只能是強權和暴力。史載夏朝建立之後的400年間,發動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爭,如伐有扈,伐蒙山,伐有施、克有緡等等,諸侯商湯不履行貢職,夏桀乃「召湯而囚之於夏台「。史載夏王國先後征服的異姓部落有防風氏、陶唐氏、有穹氏、昆吾、薛、任、施等大大小小上百個部落,這些被征服的部落必須定期人夏都朝覲夏王,進貢本部落出產的物品。《左傳.宣公三年》說:「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又說:「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可見夏土朝與臣服的部落諸侯之間,存在一種納貢制度。這既是部落諸侯向夏王朝臣服效忠的標誌,也是夏王朝奪取生存資源、維持其統治的重要手段。這種物質上的利益爭奪,是遠古社會統治者發動戰爭的主要動機,也是遠古中國社會由「群龍無首」向「群龍有首」轉變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理環境制約了古代中國商業的發達,使古代只能以農業小生產為主要生存方式。而農業生產與水利的關係極為密切。古代中國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需要把人們有效地組織起來,統一指揮,這就為專制的出現創造了條件。這種內陸文明的形式,是古希臘社會所沒有的。所以,古代中國的文明與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一樣,都沒有發展成為成熟的民主政治,只有古希臘、羅馬社會是一個特殊的例子,是地中海的商業造成了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的模式。


農業文明與宗法世襲制度

   特別要提到的是中國古代以家族血緣為基礎的宗法世襲制度的產生,也是與中國古代內陸的農業文明相聯繫的。因為從事農業生產與經商不一樣,經商需要四處奔波,需要獨立承擔市場的風險,需要高度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利潤。不論是誰,就是父母長輩,都無法左右商人的判斷。對商人來說,賺錢盈利是最高目標,只要有利可圖,他們就會全力以赴。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難產生唯長輩之命是從的宗法倫理關係,無法產生家族血緣的禮儀綱紀。 

  可是從事農業生產在古代自給自足的情況下,並不承擔市場的風險,只要一家人努力勞動自給自足就是了。而且農業不需要四處奔走,不需要面對市場的競爭,需要的是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關係,上下長幼有序,孝敬贍養老人,遵守長輩的教導,祭祀祖先。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裡,統治者很容易把家國相聯繫,把孝敬老人和忠於國家(即忠於統治者)緊緊相連。於是「親親」和「尊尊」很容易成為農業社會的道德倫理規範。統治者很容易通過祭祀、喪葬、婚冠、賓客、占卜等各種札典,將家族組織的模式移植到國家組織之中,建構出一個以「忠」、「孝」為本的,以姓氏血緣關係為主軸的家天下的統治權力機構,使家族強權暴力與國家強權暴力融為一體。「大人世及以為禮」,國家政治結構中血緣家族制度與國家組織結構的這種融合,導致家、國合一,國與家不分的結果,家之「禮」即國之」法」。逾越了「禮」,不服從家長和君主的管制,便是破壞了國家的政治秩序,就會受到刑法的懲罰。這是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民主自由名言

 ◎如果我們過于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于正確。

◎真正的無知不是知識的缺乏,而是拒絕獲取知識。

◎企圖締造人間天堂的結果無一例外造成人間地獄,它導致不寬容。

◎每一個人只有為自己可選擇的志業而犧牲的權利,但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鼓勵別人為一個理想而犧牲。
--卡爾.波普爾


在後極權制度下,與意識形態一樣,法典是一種藉口,把權力行使的卑劣過程掩飾在法律的尊嚴的袈裟裏,給人一種愉快的幻覺:正義得到伸張,社會受到保護,權力運作有客觀的規章制度可循,這一切都是為了掩蓋後極權制度法律實踐的實質:對社會實行全面控制操縱。—哈維爾《無權者的權力》


孔子緣何復古:小國寡民才是人情社會




周制是一個小共同體時代,當時的封國並不大,也就幾千人或幾萬人,裡面再分封,每個人具體生活的小社會可能就幾百人,就像今天一個大村子那樣的規模。

這樣的社會,誠信度往往比較高。為什麼呢?用秦暉先生的話來說,從「經濟人的理性」角度來考慮,在這樣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都有或遠或近的親戚關係,都「知根知底」。所有人都要長期地、反覆地打交道,也就是所謂的「反覆博弈」。人們當然不會選擇一錘子買賣,而是會將「誠信」作為處世的基本原則。

所謂小共同體,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大村莊,民風自然很淳樸。所以儒家才得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結論。

而變成了一個大共同體後,中國就從血緣社會變成了「陌生人社會」。陌生人社會裡,人和人之間都是一次性博弈,就是「一錘子買賣」。

所以孔子不光主張文化上要回到過去,連政治結構也要全面回歸小共同體時代,要「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恢復到周初那個一千七百多個小國並立的狀態。這就和老子的主張不謀而合了。孔子和老子都喜歡小國寡民的狀態,道理很簡單:只有幾千人口的小國,才能形成一個「熟人社會」,才能像一個大家庭,才能讓「民德歸厚」。

在西方文化中,小共同體的傳統一直很深。且不說希臘城邦是自治的,羅馬帝國結構中也保留了大量自治成分,歐洲中世紀的莊園也是小共同體,有自己的法庭,能解決自己的內部問題。中世紀後期出現的自治城市,更是現代西方民主的重要起源。

西方君主專制仍保留自治傳統

這造成了西歐近代大共同體即集權國家和中國式中央集權的不同:歐洲集權國家是在議會、自治城市、行會等多種社會力量發育起來之後出現的,因此君主的專制權力是有限的,君主權力不僅受法律、議會的制約,也受到各社會階層、利益團體的限制。因此,雖然現在的西方國家都是大共同體,但是它們都保留了很多自治傳統。比如今天美國社會超過一半的公共事務是由民眾自我管理完成的,美國人今天仍然認為,「一切政治都是地方政治」。

因此阿夫納·格雷夫(Avner Greif)在討論西方文明成功的原因時,提出了一個基本的制度因子:西方人一直沒有失去自治能力。當小共同體能夠在現代國家的結構中保存自己的自立性和創造性時,就能促進社會的繁榮和國家的興盛。如果這種小共同體過早地被國家權力整合,社會的基本動力就消解了。因為「文明的動力歸根結底來自社會基層。當一個社會活躍著無數自治群體,每個人都參與社區事務的時候,這個社會才是健康的。當一個社會把所有權力都由高高在上的政府壟斷,這個社會注定會失去活力」。

中國的「國家鞏固發生在社會其他力量建制化地組織起來以前」,因此君權得不到有效的約束。周秦之變後,中國社會原有的那些小自治體和小共同體被消滅了,完全被官僚體系取代。正如同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描寫法國專制王權時期一樣,「中央集權下官僚機構的行政活動取代了地方民眾的公共生活」,社會因此沙漠化。事實證明,這不利於一種文明和一個社會持續保持活力。

背誦《國殤》

中美關稅戰開打,我也開始背誦屈原的《國殤》,《國殤》一開頭就描繪了大戰的激烈,慘酷,氣氛肅殺,楚軍將士視死如歸,令人敬佩。請DeepSeek寫了一首《滿江紅》。文尾所附是一首蘇聯軍樂《不朽的軍團》。 《滿江紅·讀國殤有作》 (DeepSeek作品) 刃卷雲崩,驚回首、旌旗半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