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開打,我也開始背誦屈原的《國殤》,《國殤》一開頭就描繪了大戰的激烈,慘酷,氣氛肅殺,楚軍將士視死如歸,令人敬佩。請DeepSeek寫了一首《滿江紅》。文尾所附是一首蘇聯軍樂《不朽的軍團》。
《滿江紅·讀國殤有作》 (DeepSeek作品)
文學,看見人性;哲學,仰望星空;歷史,鑑古知今。
中美關稅戰開打,我也開始背誦屈原的《國殤》,《國殤》一開頭就描繪了大戰的激烈,慘酷,氣氛肅殺,楚軍將士視死如歸,令人敬佩。請DeepSeek寫了一首《滿江紅》。文尾所附是一首蘇聯軍樂《不朽的軍團》。
《滿江紅·讀國殤有作》 (DeepSeek作品)
《離騷》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個人創作的長篇抒情詩,有2470字。它辭藻華麗、意象豐富,句式長短交錯,充滿音樂性和節奏感。詩中表達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探索精神,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至今仍很有啟示意義。2023年10月我開始讀它,即被深深吸引,之後利用散步和通勤時間背誦,開始時採取分段背,結果背前忘後,背後忘前,歷經三輪反覆,這兩個月每天都從頭背起,2025年3月17日終於能慢慢把全篇背下來了,要花70分鐘。以後要經常複習,不亦樂乎。
《七律·習誦離騷有懷》圍棋早在先秦就已出現,然而在關於其起源的傳說中,這種遊戲的形象遠沒有後世流傳的那樣高貴。
戰國末年的史書《世本》中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朝的張華在《博物志》中進一步申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其法非智者不能也。」這兩則記載中最早學習圍棋的人物「丹朱」和「商均」,是中國傳說中著名的「不肖子」,他們本來可以繼承父親堯和舜的領袖之位,卻因人品和才能不足統領天下,分別被舜和禹搶走了王位。這種與反派人物的轇轕,讓圍棋從誕生開始就陷入了相當不利的輿論環境。
後人在反對圍棋時,常常會引用這個起源傳說,比如東晉大將陶侃曾沒收部下的圍棋和博具,全部扔到長江裏,並且聲言:「圍棋,堯舜以教愚子……諸君並國器,何以此為!」南朝宋明帝熱中於圍棋,大臣虞願也曾以「堯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為理由,勸皇帝放棄這一愛好。
在農業社會裏,大多數人都要進行生產勞動,才能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有「一夫不耕,天下必受其饑;一婦不織,天下必受其寒」之說。從維持社會穩定的角度來看,大好的勞動力不事生產,反而遊手好閒地下棋玩遊戲,是絕對不應被提倡的行為。因此,在秦漢以前的歷史記載中,圍棋很少獲得正面評價。人們常常將圍棋和當時流行的另一種遊戲「六博」並提,合稱「博弈」。《論語.陽貨》中記載孔子的話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在這句話裏,「博弈」僅僅比什麼都不做稍勝一籌,而且只有「飽食終日」的人才有資格進行
這番話,成為後人揣測孔子對圍棋看法的主要依據,一些人認為孔子反對下圍棋。其實這是不對的,孔子可能對圍棋和六博評價不高,把它們列入打發時間遊戲的行列,但並沒有說反對。甚至換個角度來想,孔子能夠鼓勵那些無所事事的閒人去下圍棋,而不是去喝酒或者幹別的,這已經顯示出老夫子對圍棋的偏愛了。
孔子是不反對娛樂的,不然他不會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他一生周遊列國,逐乎宋衛,困於陳蔡,顛沛流離一世,卻始終保持樂觀進取精神,難以想像,如果他不懂得適時放鬆娛樂,下下棋,彈彈琴,繃着的弦恐怕早就斷了。
這種誤會也發生在孟子身上。孟子曾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其中第二條是「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後人據此認為孟子也反對下圍棋。這也是不準確的,因為這一「不孝」是有若干條件的,不僅賭博喝酒而且不敬父母,這才是不孝。如果張弛有度,又或者正是陪父母下棋,哄他們開心,那算不算不孝呢?
孟子其實並不反對下圍棋,他把圍棋列入六藝之一的「數」,稱其為「小數」,也就是一門小技藝,並認為如果想學好,也得下工夫。他以當時的圍棋高手弈秋教學為題材,創作了一則寓言,說弈秋教兩個學生下棋,一個專心致志,一個心有旁騖,雖是同時學,聰明才智都一樣,但後者學習效果必不如前者。這位弈秋,就是後人所稱的「棋道鼻祖」,古代第一位留下名字的圍棋高手。
不反對,並不代表聖賢就熱中圍棋。從孔孟的言論也能看出,春秋戰國,圍棋雖然在上層社會流行,但地位不高。到了戰國及至秦與西漢,圍棋進入了低谷──完全被以賭賽運氣為主的六博搶去了風頭。
比如,戰國後期,洛陽人蘇秦跑到山東游說齊宣王時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蘇秦把當時的娛樂花樣提了個遍,有六博,卻沒圍棋。
秦代,始皇焚書坑儒,下圍棋的主力軍損失慘重,圍棋進一步低迷。西漢時,雖然高祖劉邦曾陪戚夫人在宮中對弈,民間下棋的卻不多,並且,宮裏的人們莫名其妙地把圍棋跟迷信勾連起來,認為圍棋是「仙家養性樂道之具」,一害病就拿下棋占卜,「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要「取絲縷就北辰星求長命」才能免災,一項純智力遊戲被弄得神神叨叨。
屋漏又逢連夜雨。西漢初年,劉安和洛陽才子賈誼也輪番給圍棋澆冷水。賈誼說,「失禮迷風,圍棋是也」,他認為人們一下棋就往往忘了尊卑,互相輕侮,失了「禮」,這大概是賈誼在首都長安的真實所見;劉安則認為,下圍棋太浪費時間,如果把時間用在讀書上,「聞者必廣矣」。
賈誼和劉安的話貌似有理,但正所謂玩物喪志還是陶冶情操,取決於下棋的人。而且,西漢時期經濟不發達,創業階段,娛樂活動相對低迷,不提倡也是自然。
參考:
1、〈圍棋是怎樣成為高雅遊戲的〉,徐儷成,澎湃新聞
2、〈世有圍棋之戲〉,孟澤,鳳凰網
漢宣帝提出的「霸王道雜之」有著深厚的思想淵源。早在先秦時期,圍繞「王道」和「霸道」,儒家與法家兩派便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學說。一方要求施行仁政、德政,任用精通典籍的士大夫,實現三代的治世;另一方則強調法令的權威,通過組建高效的官僚隊伍,最終富國強兵。雙方的理論鬥爭隨著秦國利用法家「霸道」統一六國而暫時告一段落。
然而秦二世而亡,根本原因便在於過度倚重法家學說,丟失了民心。此後的漢朝雖然承接秦制,但也不得不尋求調和轉圜之道。不過,漢初「與民休息」的政策根源於黃老之學,「霸王道雜之」的面貌尚不顯著。
漢武帝是第一個明確以「王霸兼采」「儒法並用」的思想方針施政的漢代帝王,但由於其重用酷吏,以嚴刑峻法對待百姓,僅以儒學裝點門面,未能維持兩者間的平衡,最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禍。
宣帝的「霸王道雜之」正是在總結前代得失後形成的統治方略,他同時任用儒生和文法吏,但更注重提拔有經驗的循吏。宣帝特殊的成長經歷讓他十分瞭解民間疾苦,因此在施政時注意解決民生問題,避免了武帝朝放縱酷吏虐待百姓的弊端。
「霸王道雜之」,從字面理解即「融合王道與霸道」,那何謂「王道」,何謂「霸道」呢?「王道」是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提出的主張。孔子目睹東周以降,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的局面,追懷過去古聖先王的治世,認為執政者只有遵循「王道」的政治理想,方能開闢太平。
「王道」必須建立在仁政之上,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復興禮樂,恰如《論語》中所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只用刑罰震懾百姓,而不以禮樂教化之,便談不上孔子心目中的「王道」。
孔子的觀點到戰國時又得到孟子的發展。孟子將「王道」與「霸道」明確加以區分,認為「霸道」確實能令國家強盛起來,卻無法真正收服人心,只有「王道」才是實現統一、終結戰亂的必由之路,所謂「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孟子頗為理想化地認為,「王道」成功與否是不受國力強弱和國家大小左右的。
與「王道」相反,「霸道」恰恰將國家強盛視為至高法則。春秋時,齊桓公依靠管仲輔佐,使得國力蒸蒸日上,尊王攘夷、存邢救衛,最終成為「五霸」之首。如果說,「富國強兵」在春秋時還僅是諸侯國的可選項的話,那麼,到了兼併戰爭愈趨殘酷的戰國時代,則成了一個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當時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思想家,便將始於管仲的這套「富國強兵」之術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形成了法家學派。
法家對儒家推崇的「王道」「仁政」嗤之以鼻。韓非認為:「今世皆曰『尊主安國者,必以仁義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國者之必以仁義智能也。故有道之主,遠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制定嚴格的法令比空口談仁義更有用,而只有國家強大了才有力量去消滅別人,否則便只能坐以待斃,正如韓非所言:「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故明君務力。」
法家鼓吹的赤裸裸的「霸道」確實收到了相當的成效,戰國初期,商鞅在秦國開展「變法」,制定並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全面改革秦國的戶籍、土地、稅收制度,乃至計量單位、軍功爵位和行政區劃,把秦國打造成一台運轉不休的戰爭機器。最終,在秦王嬴政的手上,這台機器橫掃東方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帝國。
可見,自春秋戰國以來,圍繞「王道」與「霸道」已形成兩種各有側重的統治思路,「王道」主張仁政、德政、以民為本,儒家是主要鼓吹者;而「霸道」則主張力政、兵戰、刑名法術,法家是主要鼓吹者。這兩種統治思路對於秦漢政治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引自:《歷史的榮耀:中央帝國的時運、鐵血與霸業》,歷史研習社,天地出版社,2020
東漢初年,歌舞昇平,一些大學問家已經對圍棋改變了看法,並且看到「博行於世而弈獨絕」。首都洛陽,義不容辭地成為圍棋展開反擊的大本營。對圍棋頗有造詣的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洛陽編撰《漢書》之餘,寫出了中國第一部圍棋專著《弈旨》,旗幟鮮明地肯定了圍棋的文化內涵。
班固很清楚問題的關鍵在哪裏,一方面,缺乏深厚底蘊、追求僥幸的六博棋是一定幹不過圍棋的。「夫博懸於投,不專在行,優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幸。至於弈則不然,高下相推,又有等級。或虛設預置,以自護衞,蓋象庖羲網罟之制。堤防周起,障塞漏決,有似夏後治水之勢。一孔有闕,頹壞不振,有似瓠子汛濫之敗。」博戲的不確定在於投擲骰子,採用何種方法並不重要。水準高的人,有可能投不中,水準低的人也可能是僥幸取勝。弈棋就不同了,高低是按序更換的,而且是等級分明的。下棋有時要預先採取措施提前布置,就像伏羲結網捕魚一樣。要在四周設防護的屏障,防止淤塞決口,像夏禹治水一樣。一旦出現一點破綻,可能局勢就難以挽回,就像瓠子因一孔而潰敗一樣。後來六博果真在漢代以後就衰落了。
另一方面,圍棋中蘊含着與儒學相通的元素,正所謂「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陰陽分也。駢羅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陳,行之在人,蓋王政也。成敗臧否,為仁由已,危之正也……。」還有兵家謀略、帝王治國之術:「作伏設詐,突圍橫行,田單之奇。要危相劫,割地取賞,蘇張之姿。三分有二,恝而不誅,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卻自補續,雖敗不亡,繆公之智。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權,下有戰國之事,覽其得失,古今略備。」
這段話的意思是:「(下圍棋)要預設伏兵欺騙對手,突出重圍,就像田單出奇兵一樣;利用關鍵之處威脅對手,要求對手割地退讓,具有蘇秦張儀一樣的風采。三分之勢已擁有其二,卻淡然處之不馬上誅殺,這就跟周文王(在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諸侯歸附他,他尚不肯馬上起兵伐紂)一樣。要謹慎行棋,斯文慢行(走得扎實),守住角地,靠邊行棋,退卻後要主動考慮補棋,即使出現敗勢也不會死棋,就如同秦穆公(被晉軍打敗能養精蓄銳,終於打敗晉軍)一樣。弈棋最高深的地方可顯示天地玄妙,其次可顯示帝王治國之術,還可以展示春秋五霸的權謀計策,最低也可展示戰國紛爭的態勢,看弈棋勝負成敗,古今(興廢之理)都能完全呈現。」
除此之外,班固還對下棋者的精神狀態給予了肯定性的描述,說當一個人沉酣於圍棋時,「至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推而高之,仲尼概也;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質之詩書,關雎類也;紕專知柔,陰陽代至,施之養性,彭祖氣也。外若無為默而識,靜泊自守以道意。」意思是說,下棋時的沉迷,可以媲美孔子說的「好學自得」「發憤忘憂」,下棋產生的情感體驗,合乎儒家的詩教精神,而下棋帶來的心智與身體合而為一的狀態,尤其可以養性養生,陰陽調和,剛柔並濟,無為默識,靜泊自守,活出彭祖一樣的氣象。
當時儒學初興,班固這番話相當時髦,又相當深邃,正中士大夫們心坎,誰說圍棋是失禮迷風、玩物喪志?班固的《弈旨》成為給圍棋正名的一杆大旗,東漢儒生應者雲集,出了一批圍棋理論家,用手中的筆給圍棋代言,包括在洛陽居官的大儒馬融和李尤,兩人分別寫了《圍棋賦》和《圍棋銘》;隱居慎陽(今河南正陽)的隱士黃憲,也寫下了《機論》,對圍棋無比推崇。
馬融的《圍棋賦》是最早系統地專門地論述圍棋的辭賦,通過講解圍棋博弈之道,喻軍政之事,文中強調:「計功相除兮以時各訖,事留變生兮拾棋欲疾。……深念遠慮兮勝乃可必。」(計算和謀略相互運用,時刻留心棋局變化,看準時機拾掇棋子……深思遠慮方可獲勝。)既要做到「商度道地兮棋相盤結」,使「蔓延連閣兮如火不滅」,又要切記「當食不食兮反受其殃」,表現了儒家攻守兼備的中庸之道。
參考:〈世有圍棋之戲〉,孟澤,鳳凰網
《離騷》這一篇自敘性的政治抒情詩,共有373句,2477字。這樣一篇波瀾壯闊、迭宕起伏的長詩,是怎樣組織起來的?其思想感情如可發展變化?這首長詩如交響樂,圍繞主題,各樂章都有多重的變化。我們要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就得從樂章——段落的劃分着手。古今注家都曾為《離騷》分段,據姜亮夫統計有95種之多。今參以諸家之說,將《離騷》分為兩大部分,十二小段,作一些說明,以明全文之結構。
第二部分,從「依前聖以節中兮」,至「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所敘作於幻想,多為對未來的追求,詢問。
第一段「帝高陽之曲裔兮」至「傷靈修之數化」。詩人自敘其出身、生日、名、字的含義,說明自己具有美好品質和遠大抱負。但楚國群小苟且偷安,將楚國引上了危途。然而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言,背弃初衷,不再信任屈原。這一段揭示了矛盾,點明了主題。
第二段「余既滋蘭之九畹兮」至「願依彭咸之遺則」。詩人敘述自己曾辛辛苦苦地培養人才,然而「哀眾芳之蕪穢」,這些人才大都蛻化變質了,蓋因楚國政治黑暗,世風混浊,眾人競進、貪婪、妒忌、陷害他人,而詩人自己則追求高潔、追求修名,願以古代賢人為榜樣。
第四段「悔相道之不察兮」至「豈余心之可惩?」詩人鬥爭失敗,故思退避自疏。然而他仍堅持其光明磊落的品質,並表示「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惩」,即使經過再大的打擊,清白之志至死不變。
第五段「女嬃之嬋媛兮」至「夫何煢獨而不予聽!」詩人敘述其姊女嬃責之以太過忠直,孤立於俗世,將招來殺身之禍。
第六段「依前聖以節中兮」至「沾余襟之浪浪」。詩人深感孤獨,於是在幻想中,渡過了湘水,向葬在九嶷山的大舜傾吐衷情。在陳詞中,他列舉古史傳說中三代興亡治亂的故事,得出結論:「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因而更堅信自己主張的正確。
第七段「跪敷衽以陳辭兮」至「好蔽美而嫉妒」。詩人陳詞之後,開始了天上的漫遊。乘龍駕鳳,先至昆侖山上的神山縣圃,然後來到天帝門前。然而天帝的守門人不肯開門,於是詩人感到天上人間都是一片昏暗。
第八段「朝吾將濟於白水兮」至「余焉能忍與此終古」。詩人來到閬風神山,忽然回顧楚國,「哀高丘之無女」,於是遊春宮,折瓊枝,以求下界的美女。先求宓妃,再求「有娀之佚女」又求「有虞之二姚」。三次求女,均歸失敗。詩人重又發出「世混濁而嫉賢」的感嘆。
第九段「索藑茅以筳篿兮」至「謂申椒其不芳」。詩人請靈氛卜卦,靈氛勸其離國遠去,必有遇合。反觀楚國現實,是非顛倒,善惡不分,也確實沒有出路。
第十段「欲從靈氛之吉占兮」至「芬至今猶未沫」。詩人猶豫不決,再問巫,巫咸列舉歷史上君臣遇合的故事,勸其乘時出發,勿再延誤。詩人亦深感危機四伏,不可以淹留,時俗變易,芳草成為蕭艾,惟獨自己還保持着芬方高潔。
第十一段「和調度以自娛兮」至「蜷局顧而不行」。詩人決心「遠逝以自疏」,自娛自慰,「聊浮游而求女」。由昆侖而至西極,精神得到解放,升到了光明的天上,觀賞最美最好的《九歌》和《韶》舞。然而忽然看到了楚國,於是趕車的僕夫悲哀了,馬也開始戀棧,扭頭踏足也不肯前進。
。
參考:《屈原評傳》,郭維森,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離騷」二字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離騷者,猶離憂也。」離,是遭受的意思。離騷就是遭受憂愁。
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離,別也。騷,愁也。」將「離騷」解釋為別愁。
「離」解作「離別」、「遭逢」,都可於《離騷》本文中找到內證,問題是一個「騷」字。按許慎《說文解字》卷十:「『騷』,扰也,一曰摩馬,從馬蚤聲。」段玉裁注云:「摩馬,如今人之刷馬,引申之義為騷動。」又云:「若《屈原列傳》曰:『離騷者,猶離憂也。』……騷本不訓憂,而擾動則生憂也,故曰憂。」指出司馬遷「離憂」之說是解釋引申之義,而非字之本義。今按,「騷」惖本義是擾動,許多古籍均作此解。如《經.常武》:「徐方繹騷」,《國語.鄭語》:「王室方騷」。
如「騷」即「憂」,那麼不逕以「離憂」名篇?前人有鑒於此,故每以「擾動」釋「離騷」之「騷」字。如:錢澄之《莊屈合詁》云:「離為遭,騷為擾動。擾者,屈原以忠被讒,志不忘君,心煩意亂,去住不寧,故曰騷也。」
《離騷》全文充滿思想感情的矛盾,反映了作者心緒的不寧。詩人是明智的,對於吉凶禍福看得非常清楚,他可以有多種選擇,女須之詈,勸他不如與俗逶迤,這雖是亂世中保全自身地位的不二法門,屈原是決不能接受的。但他曾想到「退將復修吾初服」,這完全符合「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未始不是一條可選擇的道路,但屈原似乎又做不到,至少不能堅持做到。卜問靈氛、巫咸,都勸其離楚他去自有遇合。在當時賢才流動,策士遊說各國的情況下,也是很自然的選擇,但屈原又不能採取。他痛恨楚國政治的昏暗,堅持自己光明的品質,陷於深深的矛盾之中。即使在想像中,靈魂升天漫遊,卻仍舊擺脫不了對楚國的依戀。這都是《離騷》中所表現的一種特別深厚的感情。錢鍾書先生對於屈原的矛盾心情,曾作了很好的概括:棄置而復依戀,無可忍而又不忍,欲去還留,難留而亦不易去。即身離故都而去矣,一息尚存,此心安放?有這樣的矛盾心情,當然是動盪不寧的,這就是稱「騷」之意,僅以「憂愁」是不足以表達的。
參考:《屈原評傳》,郭維森,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離騷 #屈原
羅剎之東,二萬六,世情如鬼。醜為美,背生雙耳,猙獰誰視。苟苟營中雞馬戶,花場十里生名妓。老粉嘴,蛋臥熱窩中,歌聲喜。
勾欄地,真卑鄙。裝高雅,藏污恥。畫堂登豬狗,浮艷猗靡。龍陷險灘淫惡地,卿卿雅樂頻頻跪。嗜痂癖,一海市蜃樓,堪嘆矣。
《詩經》中的意境:情景交融
什麼樣的詩才算有“意境”。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裡說:“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詩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觸,這種景物互相聯結著是無窮的,所以稱為萬象,只要在視聽的範圍裡所接觸到的,著上感情色彩,產生詩意,都可構成創作。下面就來看看劉勰所舉的例子。
--《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這個女子出嫁),宜其室家。”“灼灼”描寫桃花的紅豔,是“圖貌”,也讚美新嫁娘容貌的美豔,是“與心”,即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的詩。
--《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助詞,猶兮),雨(下)雪霏霏(狀雪大)。”“依依”寫軍人出征時看到柳枝的柔弱,是“圖貌”,又反映了依依不捨的感情,是“與心”,即情景交融,寫出了意境。
--《詩·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狀明亮)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頭痛)。”婦人想望丈夫回來,像天旱想望下雨,卻是太陽照耀,不會下雨。“杲杲”是狀日出,又反映婦人失望的心情,也是情景交融。
--《詩·小雅·角弓》:“雨雪瀌瀌(狀雪下得大),見晛
曰消。”受到讒言譭謗的人說,讒言很多,像雪下得大,看到日光說雪要融化,為什麼不融化,還是相信讒言呢?“瀌瀌”是圖貌,也反映受到讒言譭謗的人的失望心情。
--《詩·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喈喈”描寫黃鳥的鳴聲,也反映婦人喜悅的心情。
--《詩·召南·草蟲》:“喓喓(狀蟲鳴聲)草蟲,趯趯(狀跳躍)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婦人想念丈夫,獨自聽到蟲鳴,感到節令的變化,引起心憂。“喓喓”描寫蟲聲,引起感觸,也是情景交融。
--以上引了《詩經》中的六個例子,“灼灼”、“依依”是“圖貌”,描繪形貌;“杲杲”、“瀌瀌”是“寫氣”,寫氣候;“喈喈”、“喓喓”,是“附聲”,寫聲音。這裡既“隨物宛轉”,又“與心徘徊”,做到“情貌無遺”,即情景交融,有意境。
摘自周振甫《古代詩詞三十講》
#詩詞
中美關稅戰開打,我也開始背誦屈原的《國殤》,《國殤》一開頭就描繪了大戰的激烈,慘酷,氣氛肅殺,楚軍將士視死如歸,令人敬佩。請DeepSeek寫了一首《滿江紅》。文尾所附是一首蘇聯軍樂《不朽的軍團》。 《滿江紅·讀國殤有作》 (DeepSeek作品) 刃卷雲崩,驚回首、旌旗半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