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超越自我的向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是一只多么大的鱼及多么大的鸟啊!原来它是「鱼鸟同体」、「二位一体」的一种生物,它的由鱼化鸟、由水升空、翱翔天际的一切活动都是那么地气魄不凡,庄子真是称颂赞美有加了。当大鹏鸟在空中逍遥的时候,它的眼界不同了,它看事情的角度改变了,地上一切生物活动的意义对它而言都与在地面上的我们的想法有极大的差距了。所以庄子就要借着这只大鹏鸟眼中的世界,来打开我们一般人的想象的空间,将我们拉到一个视野上从未有过的高度,重新反省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种观点,让我们有机会跳脱日常性的一般思考,而兴起超越自我的响往。如果不是借着大鹏鸟的比喻,一上来就要人们接受庄子的想法,恐怕世人是很难被影响的,这便是庄子借故事以讲道理的说明技巧。

 

  庄子说:在九万里以上的高空看下来,地面上的山川百物、动植飞潜、人头窜动,实在是非常细微渺小的事情,渺小得就像晴天时在太阳光束的打洒之下,我们会看到空中飘动的灰尘飞扬一般,它们或团聚或零散,虽像野马奔腾而实为尘埃因风起落,因此所有在地上活动中的人、事、物,都只是在一气通流中彼此以气息相吹着而已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是庄子藉天上之大鹏以观人世的感受,其实也就是庄子自己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事纷争的根本看法,如果人类生存世界中的纷纷云云只是一气通流中的气息相吹,那么所有的坚持、独断、认真、执着岂不都失去了意义,于是人们便应该重新寻找一个生活的道理出来,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逍遥游」,也是<齐物论>文中的「两忘化其道」,这就是庄子思想的重点所在。

摘自《庄周梦蝶:庄子新说作者: 杜保瑞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出版时间: 1997,

 

#中国哲学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成为好作家 要学会精读和目的性阅读

 成为好作家   要学会精读和目的性阅读

 

  有一句话说:“阅读,改变人生的厚度与宽度。”意思很简单,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我们的视野会更加广阔,见识会更加深刻。而这些,最终都会帮助到作者的写作。

 

  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作家,无一例外都是高明的、独特的阅读者。像余华对鲁迅的解读、昆德拉对陀思妥耶夫斯作品里复调的论述、博尔赫斯对托尔斯泰的推崇、张爱玲对《红楼梦》的解读、马尔克斯在胡安·鲁尔福的长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里发现时间的秘密,然后写出了“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著名的开头。

 

  阅读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1.文本细读

 

阅读经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们从来不会让你失望,而且会随着阅读的增长,会有着不同的收获。 一本书、一篇文章反反复覆地阅读,这就是文本精读。在阅读之中,文本精读是一个看似粗笨,却又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一本长篇小说,我们通过文本精读,可以梳理人物关系、小说布局、写作技巧等。 这样会快速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通过精读文本,发现每本书的价值,并学以致用。

 

  2.目的性阅读

 

  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需要学会有目的性的广泛阅读。例如,历史是一门博大的学科,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们能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制度、文化、语言等。这对作家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以托尔金的《魔戒》为例,他所创造的中土世界涉及大量的历史、宗教方面的知识。

 

大家可以跟随自己的内心,跟随自己的阅读趣味去读。喜欢推理的,最好能把福尔摩斯、阿加莎、松元清张、奎因、东野圭吾等名家的书都读了;喜欢武侠的,金古梁温四大家不能不读。

 

  当然,也有一些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有一个小技巧,跟着你喜欢的作家阅读谱系去阅读,基本不会让人失望。著名作家毛姆曾有过一个读书计划,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他有书陪伴的日常:「早晨开始工作前,我总是读一会儿科学或者哲学方面的著作,因为读这类书需要头脑清醒、思想集中,这有助于我一天的工作。等工作做完后,我觉得很轻松,就不想再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了,这时我便读历史、散文、评论或者传记;晚上,我看小说。此外,我手边总有一本诗集,兴之所至就读上一段,而在我床头,则放着一本既可以随便从哪里开始读、又可以随便读到哪里都能放得下的书。」

(摘自:蔡骏24堂写作课 / 蔡骏着.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

#文学 #写作

柏拉图:洞窟与阴影外的真实

 

柏拉图:洞窟与阴影外的真实

 

  苏格拉底是很不寻常的哲学家,他拒绝写下任何东西。对他来说,讲话远比写作好得多。面对文字,你无法回嘴;在你不了解文字意义的时候,它们也无法做任何解释。而在对话之中,我们可以同时考虑说话的对象是哪种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说明方式,好让对方能够理解讯息。苏格拉底门下高徒柏拉图写下了苏格拉底与他质问的对象之间的一连串对话。这些文章被称为柏拉图对话录。

 

  大多数人相信出自柏拉图、而非苏格拉底的其中一个理念是:世界完全不是它表面上那个样子。表象与现实之间有显着的差异。我们大多数人都误把表象当成现实。我们自以为了解,其实不然。柏拉图相信只有哲学家了解世界真正的样子。他们透过思考而非仰赖感官,来发现现实的本质。

 

  为了说明这个论点,柏拉图描述了一座洞窟。在那个想象中的洞窟里,有些人被锁链束缚住,面对一堵墙。他们可以看见前方有闪动的阴影,相信那就是实物,但其实不是。他们看见的,是他们背后的火堆前举起的一样物体所投射出的阴影。这些人一辈子都认为投射在墙上的阴影就是真实世界。然后他们之中有一个人挣脱了锁链,转身面对火堆。起初他目光蒙眬,但接着他开始看出自己身在何处。他跌跌撞撞走出洞窟,终于能够看见太阳了。在他回到洞窟里的时候,他告诉其他人关于外界的事,却没有人相信他。这个赢得自由身的人就像哲学家,他看到表象以外的事物。普通人对于现实没什么概念因为他们满足于注视就在他们面前的东西,而不是对此做更深入的思考。不过表象是会骗人的。他们见到的是影子,不是现实。

 

  洞窟的故事跟后来所谓的「柏拉图理型论」有关。要了解这个理论,最轻松的办法是举个例子。想想你这辈子见识过的所有圆圈,当中有任何一个是正圆吗?没有。没有一个是彻底完美的。正圆的圆周上每一点跟圆心之间的距离都完全一样,而现实中的圆从来不是如此。不过在我用到「正圆」这个词的时候,你还是明白我在说什么。所以正圆是什么?柏拉图会说,正圆的概念是一个圆的「理型」。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圆是什么,你应该聚焦在圆的理型上,而不是你能画出来、并且透过视觉感官经验到的实际的圆,那些实际的圆在某方面都是不完美的。同样地,柏拉图也认为,如果你想了解善是什么,那你就必须专注于善的理型,而不是你见证到的特定善行实例。

(参考:《哲学的40堂公开课》, 作者:奈杰尔沃伯顿(Nigel Warburton),出版者: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希腊哲学 #哲学名人

2023年3月7日 星期二

学诗推荐书单和阅读顺序

 

学诗推荐书单和阅读顺序

  • 书单阅读分类推荐

1、教科书类:

《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

《诗词格律》,中华书局,王力;

《词曲研究》,岳麓书社,卢前;

《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曹明纲;

《八股文概说》,中华书局,王铠符;

《中国新诗韵律论节奏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许霆;

《诗界革命-中国现代新诗的萌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胡峰


2、习题书类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程俊英、蒋见元;

《乐府诗集》,中华书局,郭茂倩;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商务印书局,霍旭东;


3、工具书类:

《白香词谱》,上海古籍出版社,舒梦兰


5、课外读物类:

《徐志摩全集》、《林徽因诗集》、《苏曼殊全集》、《唐诗三百首》等


  • 书单阅读顺序推荐:

1、诗词美感的初步接触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之类的,在最开始,可读可不读;因为真感兴趣的话,能背诵中小学语文课上的古诗词就够了,其他读再多也没什么用。

新诗、白话诗、现代诗等,一概别读!不准读!容易被带偏的!目前大部分人就是在这里走歪了,无格律派的那大堆所谓诗人就是在这里走歪的。

推荐读《苏曼殊全集》中的诗,原因:简单直白却文雅唯美,读得懂,读得美。这种诗风很适合现代人写古诗词。

2、诗词基础的技巧夯实

先看《古代汉语》,一共四册,古诗词不是孤立的,你需要先大概了解古诗词周边的情况,古代汉语的字词语法及其他古代文体等等;

再看《诗词格律》(对词特别感兴趣的话,可再看词曲研究),开始真正学习诗词的格律要求,这是诗词的基础,懂了这个,你才算入门。

3、诗词知识的拓展学习

也有很多人止步于上面那个阶段,没有走过这一步,所以才会有格律至上论。因为他们不知道,抒情、叙事、达意、言志,才是古人文学创造的根本目的

古诗词不是古代唯一的文体,也不是最重要的文体。所以,你得了解古代人在写什么,那些文体又是什么样子的,乃至干什么用的。

《赋学概论》、《八股文概论》可以学起来了,从先秦楚辞,到汉代大赋,到六朝骈文,到唐宋律赋,到明清八股。看完这两本,不说你完全能掌握并熟练应用这些古代的文体,但是对你的古诗词写作能力和技巧的掌握,会有很大提升。

4、诗词写作的能力培养

到前面第三步为止,你已经拥有初步的诗词美感的初步印象,以及诗词格式和技巧上的基础掌握。现在开始,可以做题了。也就是可以动手写诗词了。

同步建议读的是《诗经注析》《乐府诗集》《历代辞赋鉴赏辞典》,此时,不建议读全唐诗全宋词乃至所有的个人诗集。

诗词首先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是属于生活的,而不是属于文人的。读《诗经》《乐府》,你更容易学会和习惯从生活中去寻找诗感并开始创作。而直接大量去看古代文人写的诗,容易养成矫揉造作的风格,不少人是在这里走歪的。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这书不容易看,但有力气的话,我还是建议看看。原因和《诗经》《乐府》不同,因为这书里有大量的词藻可以让你储备。如果说情感是方向,格律是技巧,那么词藻就是你的子弹。

5、诗词现状的认知掌握

这个时候,你可以开始了解新诗、近代诗、白话诗了。但还是别急着去读诗作。

先看《诗界革命-中国现代新诗的萌蘖》,你得知道为什么有新诗的出现,然后你才会知道他的使命,然后才能对新诗有更清晰的认识。

再看《中国新诗韵律论节奏论》,此时,同步对比着读新月派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的诗,以及冯至的诗、林庚的诗。

至此,你才会对中国诗词的现代社会,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才会对古诗词和新诗双轨并行的现状的有很好的认知。

  • 结论

终于,你按以上顺序把这些书读完了。

你终于可以自豪的说:“我读过几年的书,也认识几个字,能写点还看得过去的句子。”

编辑于 2020-05-07 18:27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

 

  在整个士族社会阶段,魏晋的精神风貌最为特殊。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秘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

  政治权威的崩溃,意味着儒学也不再是唯一价值体系,士人们的头脑挣脱了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的樊篱,思想文化领域获得了一次空前的解放。魏晋士人对庄子和佛学的兴趣头一次超过了儒家经典,由此导致了玄学的兴起。

  哲学是非功利的产物。魏晋时代,南渡的士人之中,流行着一种时髦的活动,叫做“清谈”。其形式类似于现在的辩论会,人们挑选一个清幽安静的场所,比如园林重屋之中,或者山水之畔,坐在胡床之上,铺开棋子方褥,靠着斑丝隐囊,手拿麈尾(和拂尘差不多)娓娓而谈。他们激烈地辩论人究竟该怎样活才算快乐?究竟什么样的人格才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如何协调个体和社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这种辩论往往通宵达旦,数日不休。

  魏晋士人思考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物质得失,也不在于把活生生的生命去做僵硬的伦理教条的注解,而是在于心的自在,真性情的释放。

  “竹林七贤”就是这股思潮的典型代表。这个文人群体优游于山林之间,以纵酒谈玄、放任洒脱著称。他们人品各异,观点有别,人生际遇更不相同。但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认为人活着应该不受“名教”的约束,而应该向自我、人性、真情回归。他们主“我”重“情”,特别强调一个“真”字。(张宏杰)

 

信息来源:国家风尚网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魏晋南北朝动乱不断 士族是最大推手

魏晋南北朝动乱不断  士族是最大推手

 

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郡县制度,终结了贵族政治,对社会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在秦代和汉代前期,皇权通过官僚系统如臂使指地直达社会基层。但是皇权的控制力不久就遇到了地方豪强大族的重大挑战。到了汉帝国中后期,一个重大的制度漏洞导致地方势力死灰复燃,一部分民众从政府的控制下逃离,被豪强大族控制。这样,中央的力量大为削弱,最终导致三国分立。整个社会也进入“士族时代”,也就是“半贵族社会”。这个漏洞是什么呢?就是官吏选拔机制。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员。但是科举制直到隋代才发明,从汉到隋,中国主要用什么办法来选拔人才呢?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发明的“荐举制”,即地方官推荐地方上的人才给朝廷。

 

推荐人才的标准是德行,重视道德品质,所以“荐举制”又叫“举孝廉”,荐举孝顺和廉洁的人。这个制度看起来很好,提倡以德治国,但因为没有可量化的标准,“荐举”很快就被随意操纵,演变成巨大的腐败漏洞。举孝廉,使地方上的望族成为向朝堂输送「人才」的主力。他们入仕之后,便会对家族或者与之有关的家族做出回报。时间久了,这些家族便霸占了进仕之途,而这些家族就是后来的世家大族。

 

与此同时,从汉代起,官员还有免税免役的特权。很多人会主动把自己的土地“投献”给官员们,主动跑到官员家里成为“徒附”,因为交给他们的租子要少于交给官府的赋税劳役的负担。这两个因素一结合,世家大族就形成了。

 

 

各大家族世代为官,几百年兴旺不衰,来投奔的人不断增多。为了抵抗政府来追查逃亡人口,这些大田庄往往还拥有自己的武装, 东汉墓葬普遍出土的陶制庄宅模型,许多都有碉楼、高墙等防卫设施,“警设守备”,成为地方武装集团。东汉末年,有的豪族武装甚至“阻兵守界”,拒绝郡级机关委派的地方官员入境。这个非常厉害。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慢慢变成了地方大户的控制之下,中央政府就收不上税了,中央权力自然大为衰弱。

 

当中央不能控制地方的时候,国家自然分裂了,于是进入三国时代,接下来又是两晋南北朝漫长的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参考: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太平时期,中国人口可以快速增长,轻松翻倍;但战乱时期,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减半。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关于古代中国人口的数据,我们以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编《中国人口史》为最重要依据。《中国人口史》是一个集体项目,该书综合了各种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有六大卷,各卷作者都是各断代人口史的顶级专家,比较有权威性

 

秦始皇灭六国时,全国人口接近4000万,秦汉之际,只有1500-1800万,损失过半

 

西汉末年,人口突破6000万,成为中国人口的第一个高峯然而王莽之乱和东汉初的战争让人口又降到3000多万损失过半

 

东汉后期人口再次突破6000万,三国时期降至2300万,损失60%人口魏晋南北朝,人口多次出现起落,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期间,人口最低点只有500多万,只及原来的1/4损失了3/4

 

隋大业五年(609年),人口恢复到6000万。隋唐易代战争让人口再次损失超过一半,唐初中国人口只有2500万,损失60%人口

 

唐代在安史之乱前的755年,人口增长到8000万左右,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二个高峯。安史之乱使全国的户口数从891万户锐减到大历中期(770年左右)的130万户,人口降到不足5000万,损失1/3人口;晚唐的人口峯值为6000万,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只有3000万,损失一半人口

 

南宋和金的经济恢复使13世纪初全国人口(也就是宋、金、西夏、大理等)加到一起超过了1.4亿,成为中国人口史上第三个高峰。但是宋元易代,使得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只有1000万。1290年,全国人口7500万,相比高峯期损失将近一半元朝后期,人口9000万,元末明初只有6000万,损失1/3人口

 

明初人口不到6000万,17世纪突破2亿这是中国人口的第四个高峯。明清易代损失40%,清初时为1.2亿,康熙时恢复至2亿,乾隆时3亿,道光三十年(1850年)时创造了4.3亿的新高峰,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五个高峯之后经历了太平天国后又损失了1亿。

 

动辄人口减半,减少几千万啊!而且就是那么十几年的工夫。

王莽和隋炀帝都只执政14年,人口就减少了超过3000万;安史之乱持续8年,唐朝人口就减少了3000万;元明易代,减少3000万;明清易代,减少8000万;太平天国13年,人口减少7000……

如果大家不能直观感受到这些数据的惨烈,我举现代战争的例子。一战共死亡15008年抗战中国死亡2050,这是百度百科的数据

 

然而,在冷兵器的中国古代,在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其人口死亡人数就已经超过这个程度

 

本文摘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岳麓书社,20198月版。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退出同學群

 真正活得清醒的人,早已主动退出了同学群,因为,他们明白:那些已经告过别的青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回忆,曾经的那些美好时光,也无法再卷土重来。

人到中年,主动退出同学群的一部分,更加专注于走自己的人生路,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经营已经多年不联系的同学。

生活需要向前走,一个家庭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不得不更加专注事业发展,只能不断减少在无效社交上的时间的消耗和浪费。

人生路上,分为两种人:一种,习惯从众,喜欢热闹,喜欢不断融入新的圈子,为了合群而合群。还有一类人,不合群,不轻易交朋友,宁愿高质量地独处,远离低质社交。

人生路上,如果一个圈子带给你的都是负能量,又或者圈子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似,那宁可独善其身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商鞅恶法:驭民七术

 

商鞅恶法:驭民七术

 

一、弱民

 

《商君书》言“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又言:“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政做民之所乐,民强”。

   弱民的根本手段是使民“朴”,本质是愚民,只有是广大人民蠢朴,让他们麻木不仁,人民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力量于君主对抗,只能任由统治阶级随意摆布,这样国家才会更好的治理,君主的地位才能更稳固。

 二、愚民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愚民的手段为文化专职,让百姓不会独立思考,整天行尸走肉,只能任由君主摆布。

 三、疲民

   商鞅规定,百姓耕作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要一门心思的埋头苦干。这样的场面让人不得不想起驴拉磨,主人家为了让驴提高效率,安心拉磨就会用黑布遮住驴的眼睛,用东西塞住它的耳朵。

四、辱民

  《商君书》记载:“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民无自尊自信,就会更加的尊重官员,为了奖商看淡生死为国家卖命。他还鼓励民众相互举报,使民众终日活在恐惧之中,才能不断的信任、依赖官员。

五、贫民

   让民众始终保持在温饱线徘徊,做到家中无余糧。

 《商君书》如实记载“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商鞅认为,只有让民众一直保持没安全感,才能让百姓对君王的绝对依附,让民众一直感到外围国家侵犯的威胁,人民才能感觉到君主的温暖和伟大。才能死心塌地的为其卖命,没有二心,只有愚忠。

六、虐民

   商鞅认为,任用善良的人治理天下,会导致天下大乱,任用恶奸的人来治理善良的人,就会变的井然有序。

  《商君书》言:“以善治民,则民亲亲;以奸治民,则民亲制。

 七、壹民。

  法家认为工商业是国家的蛀虫,必须消灭。秦朝统一天下后,以暴力手段将工商直接没籍,冲充为奴隶。只允许一种人存在——耕战之民。战时用其死,安平尽其力。儒家认为各行各业相对平等:农夫赴时、百工制器、商贾趋利。

      正如梁启超所言,中国唯一领先世界的,是法家的防民之术。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奴性。 汉武帝至明清时期,都是以儒家哄天下,以法家治天下。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统治,孕育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奴性。

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

從海況看每年適合攻台時間,大概在四月、十月

 

不過這十年來台灣颱風數量明顯因為全球暖化而減少,可能六到九月也會開始被當作入侵時機。

九二共識:在1992年經由香港會談及其後函電往來,所達成的非正式共識。因為對於一個中國的定義與如何追求中國統一上出現歧異,雙方只在「兩岸事務性商談應與政治性議題無關,在事務性協商中可以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意涵。」達成同意[1]。在2000年,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蘇起,在卸任前,首次提出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並將其解釋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中國短程導彈500枚,有100枚能命中目標。

2018年開始,中共大量發展遠程火箭。對台作戰的四個集團軍有四個遠火旅,遠火營加起來有16個。成本低,沒辦法攔截。以色列的蒼穹系統可以攔截,台灣應想辦法引進。

美國航母戰鬥群不會抵進中國大陸海岸線一千公里以內,忌憚解放軍中程導彈飽和轟炸。

美軍希望在南海打,南海是中共的命脈。





背誦《國殤》

中美關稅戰開打,我也開始背誦屈原的《國殤》,《國殤》一開頭就描繪了大戰的激烈,慘酷,氣氛肅殺,楚軍將士視死如歸,令人敬佩。請DeepSeek寫了一首《滿江紅》。文尾所附是一首蘇聯軍樂《不朽的軍團》。 《滿江紅·讀國殤有作》 (DeepSeek作品) 刃卷雲崩,驚回首、旌旗半仆。 ...